新華社柏林7月1日電 ?特稿:追憶“洋廠長” 永葆“改革心”
新華社記者徐揚 袁帥 廖君
上世紀80年代,湖北武漢市政府聘請德國退休工程師威爾納·格里希擔任武漢柴油機廠(武柴)廠長,。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聘任的第一位“洋廠長”,,在海內(nèi)外引發(fā)強烈反響,。30多年過去了,,格里希已故去,通過采訪其子伯恩特·格里希及當年武柴的老同事,,重溫那段改革歷史,,依然引人深思。
“洋廠長”來華 國企煥發(fā)生機
1984年,,受德國退休專家組織派遣,,格里希來到武漢柴油機廠,一開始是作為技術(shù)顧問,。幾個月后,,武漢市政府任命他為廠長,主持全廠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工作,。在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的兩年任期里,,格里希的嚴細管理令這家老國企煥發(fā)了生機:柴油機的清潔度從5600毫克降到100毫克以內(nèi),主軸承蓋的廢品率從50%降至3%以內(nèi),,產(chǎn)品批量出口至東南亞7個國家,。
這個德國退休老頭是如何做到的?
時任武漢柴油機廠黨委書記的謝長欽記得很清楚,,格里希上來就抓勞動紀律,、抓產(chǎn)品質(zhì)量。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提高柴油機清潔度,,國家標準為每升195毫克,,而武柴是高達幾千毫克,嚴重影響機器壽命,。
戴著白手套,,拿著游標卡尺和一支帶磁鐵的筆,格里希巡走在車間,,不放過每一臺機器設備。他用白手套摸機器,,沒有砂,,才算合格?!拔覀兤鹣茸霾坏?,壓力大。格里希說,,我來中國,、來武柴不是瞎忙的,對待自己的產(chǎn)品要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樣,?!敝x長欽說,。
格里希說話有些刺耳,但往往一針見血,。他說,,即便只有1%的產(chǎn)品是次品,但對這個用戶來說也是100%的次品,。他還說,,工廠質(zhì)檢部門地位低,檢查不嚴格,,一些人員素質(zhì)低,,連游標卡尺都不會用。格里希不斷強調(diào)要加強質(zhì)量意識,,幾番下來,,人們服了,贊譽他為“質(zhì)量先生”,。
共建“一帶一路”,,承載著人類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對和平安寧的期盼,、對共同發(fā)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歷史潮流的沿續(xù),,也是面向未來的正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