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巖無居民,、無淡水,、無土壤,,一滴淡水、一顆米粒都要靠船舶補給,。遇到大風(fēng)大浪,補給船來不了,,千里巖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就面臨最基本的生存問題——沒啥吃,,不得已三頓飯變兩頓飯、一頓飯,,甚至無米下炊,。
千里巖之行前,記者采訪了已退休的監(jiān)測站老站長張世江,,他在千里巖工作了整整40年,,他說:“有時六七十天船來不了,我們就沒有吃的了,,只能撈海草拌拌吃,。實在沒啥吃就在水里放點鹽喝,我們叫‘玻璃湯’,,最后鹽都沒了,。”
自1997年起就在千里巖工作的姜文凱說,,一次補給船遲遲不來,,他們把餿了的面疙瘩砸碎,用紗窗網(wǎng)篩了一遍吃,?!半m然不好吃,總比餓肚子強,?!?/p>
郭棟印象最深的一次斷糧是春天去山上挖野菜,連續(xù)吃了十多天水煮野菜,。
馮立達(dá)是2016年加入千里巖團(tuán)隊的“90后”,,從未經(jīng)歷過缺衣少吃的他,,在島上過了一段苦日子?!爱?dāng)時吃得只剩喂雞的苞米面,我們就烙苞米面餅子,,熬苞米面糊糊?!?/p>
斷糧偶爾發(fā)生,,斷菜則幾乎每月都會遇到。近幾年島上有了蔬菜大棚,,但從陸地運來的土在海島快速鹽堿化,,蔬菜生長情況不盡如人意?!岸爝€好,,夏天溫度高,菜放不住,,剛上島的前10天有青菜,,后面就只剩土豆之類。只有土豆時,,負(fù)責(zé)做飯的人也盡量做出花樣,,這頓炒土豆絲,下頓燉土豆條,?!避嚭澜苷f。
千里巖生活邁入“新時代”
監(jiān)測站在接近山頂?shù)奈恢?,中間是彎彎曲曲的小路,,由300多個陡峭臺階組成。所有補給都要從碼頭一點點靠人背上去,,每次至少背三四個小時,。
記者提著一小袋米和無人機,也趕不上姜文凱扛著一袋面粉,、拎著一桶花生油的步伐,。數(shù)九寒天,海風(fēng)凜冽,,姜文凱卻大汗淋漓,,只穿一件毛衣,他說:“過去冬天燒煤取暖,,五六噸煤都靠人背上去,,蔬菜大棚的土也是我們一點點背上去,早都習(xí)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