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6日電 題:預付卡商家上演“另類”跑路 維權路上要過哪些“卡”?
新華社記者黃安琪
預付卡商家跑路消失,,消費者遭遇維權難已不是新鮮事,。然而記者調查發(fā)現,為了躲避判罰,,拖延賠付時間,,不少預付卡商家開始上演“另類”跑路——“停業(yè)裝修”“被動轉會”“僅剩一家”等戲碼輪番上演,制造出一種“似跑非跑”的現象,,讓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
“似跑非跑”:預付卡商家充分使用“最終解釋權”
2013年12月5日,許女士在上海阿里巴巴影像公館為其孩子拍攝了一套寫真,。選照片時得知,,如果充值1000元則可贈送2頁此次拍攝的入冊照片,且后續(xù)消費可享有優(yōu)惠價格,。
“折扣很誘人,,又有多家影樓可以選擇?!痹S女士心動了,,便充值1000元辦理了一張媽媽嗨卡。商家承諾該卡可至媽媽嗨網旗下13家攝影機構任一門店使用且無有效期限,,并可獲取優(yōu)惠價格,。
2017年7月,當許女士準備再次給孩子拍攝寫真時發(fā)現,相關攝影門店已集體消失,。經向工商部門投訴,,許女士發(fā)現媽媽嗨預付卡并無備案。
然而,,商家卻解釋稱13家攝影門店中仍有一家在經營,,許女士仍可在該門店消費,雖該門店無法讀取許女士持有的充值卡信息,,但可以根據許女士所報的卡內余額協商處理,且相關數據及網站信息已丟失,,許女士所持有的充值卡內余額已無法核實,。
記者調查發(fā)現,除了以“僅剩一家”的借口推延退款外,,預付卡商家常用的戲碼還有以“裝修”為名暫停營業(yè),、突然通知消費者“被動轉會”至其他機構消費等。
記者采訪發(fā)現,,在商家和消費者有書面合同的情況下,,大多是由商家提供格式文本,合同中包含“本店享有最終解釋權”“本卡不予退還現金”等格式條款,。在資金鏈出現問題時,,部分商家為了拖延時間或躲避懲罰,往往以“最終解釋權”為托底條款打一些擦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