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9月9日電 題:瀾滄江源區(qū)的“阿布”第一書記
新華社記者李亞光、陳地
秋日,,地處瀾滄江源區(qū)的扎阿曲河畔迎來豐收時節(jié),。站在尕首弄山頂眺望,金黃色的黑青稞田和綠茵茵的草場在河岸兩旁交錯分布,,美景醉人,。
山下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覺拉鄉(xiāng)尕少村是一個半農(nóng)半牧貧困村,村民拉才多去年剛剛脫貧,。記者見到這位42歲的藏族漢子時,,他正拿著農(nóng)具從田里勞作歸來。
來不及喝口水坐下休息,,拉才多就開始在客廳準備奶茶和糌粑,。他告訴記者,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村里的“阿布”第一書記要來家里回訪,。
“阿布”在康巴藏語中意為“哥哥”,有時也用于農(nóng)牧民對他者的尊稱,。常年走訪藏區(qū)的記者深知,,這位即將到來的第一書記在拉才多心中的地位很高。
爐里的牛糞燒得正旺,沸騰的奶茶飄出陣陣清香,。一位年輕干部走進門來,,拉才多迎上前去熱情擁抱貼面,兩人嘮了許久家常,。
記者詢問得知,,這位年輕干部就是拉才多口中的“阿布”第一書記,今年36歲,,是玉樹州發(fā)改委選派的漢族干部,,名叫麻成學。
通過聆聽他們的對話,,記者發(fā)現(xiàn)麻成學對拉才多家的情況十分熟悉,,從家庭構成、收入分配聊到硬件設施,、困難期盼,,每每發(fā)現(xiàn)新的情況,他總會低頭認真補充記錄,。
翻開麻成學手中的筆記本,,記者看到了該村每一個牧戶的家庭詳細情況,,以及周密的脫貧計劃及心得體會,,總共有上百頁。
“今天又走訪了幾戶,,得知他們的普遍意愿,,我準備醞釀種養(yǎng)一體化項目”“只有為群眾辦成一些實事,才能心安理得,,對得起‘第一書記’這個職務”……查看麻成學扶貧日記的落款,,記者發(fā)現(xiàn)他的不少感想都寫于出行途中或睡前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