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0月17日電 題:魂牽“北上無音訊”——來自長征英烈后人們的思念
新華社記者陳聰,、賴星
一條河,,如彎弓,,分割出南北兩岸,。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河集結(jié)出發(fā),,開始萬里長征。漫漫征途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贛南子弟倒下,。
85年后,翻閱贛州10萬余有名有姓的烈士名冊,,有32000余人幾乎沒有留下任何信息,,只余一張薄薄的烈士證明書,其中有共同的標(biāo)注——
“北上無音訊”,。
守候:哪怕我垂垂老矣,,也會始終等著你
人們都以為時間早已沖淡了她的傷痛,但思念總在不經(jīng)意間推開記憶的門——
1932年,,贛州于都,,車頭圩大樟樹下。
告別王金長匆匆遠(yuǎn)去的身影,,段桂秀手中留下的只有一件余溫尚存的舊衣,。
“我至多離開三五年,,你照顧好家里人,一定要等我回來,?!蓖踅痖L脫下身穿的一件衣服,仔細(xì)疊好,,交給段桂秀,。
臨別一言,讓段桂秀癡等一生,。
年近百歲的段桂秀,,是目前于都為數(shù)不多的紅軍烈士遺孀。她滿頭的銀發(fā)被黑色抹額裹著,,經(jīng)年的風(fēng)霜在瘦削的臉上刻下道道溝壑,。
王金長參軍離開后,家里便只剩下段桂秀,、婆婆和王金長年幼的弟弟相依為命,。最困難時,婆婆不得不外出乞討,,才勉強(qiáng)維持全家的生計,。
等段桂秀年長些,為了貼補(bǔ)家用,,她做起了苦力,,挑石灰、挑煤……一百斤一擔(dān)的重負(fù)就這樣壓在她的肩上,,止不住的淚水和汗水從臉頰流下,,卻流不走她對金長哥哥的那份思念。
日子再難,,段桂秀也從沒想過要改嫁,,她對娘家人說:金長哥哥說話算數(shù),他說過至多三五年,,一定會回來,。
1953年,苦等金長哥哥的段桂秀等來了一張烈士證明書,。
新華社南昌6月12日電 題:井邊的紅軍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xiāng)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 村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革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