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書上寫著金長哥哥的行蹤:
——“北上無音訊”!
她想把證明書鎖起來,,絕不相信這薄薄一張紙就能定了一個人的生死,。
1960年,婆婆去世,,王家老宅只剩段桂秀一個人默默等候,,她不敢離開,,因為怕金長哥哥回來找不到自己。
對她來說,,守著老宅,,就是守著金長哥哥的這份情,,就是守著臨別時的那句約定,。
“我都聽你的話,在家照顧媽媽,,等你回來……”再次“相逢”,,昔日少女已成百歲阿婆,她用瘦弱的雙手和額頭抵在英名墻上,,久久不愿離去,。
2019年5月15日,在于都烈士紀念園,,段桂秀第一次觸摸到王金長的名字,。此刻,她終于知道,,金長哥哥再也不會回來了,。
為了中國革命,贛南作出了巨大犧牲,,于都,、瑞金、興國等蘇區(qū)縣幾乎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終其一生守望“北上”家人歸來的故事并不鮮見。
守候,,為的是今生山海相隔的牽掛,。從青絲等成白發(fā),軍嫂陳發(fā)姑苦等丈夫75年間,,每年都為丈夫打一雙草鞋,,直至雙目失明。臨終前,,她還在向來人打聽:“我家吉熏……有什么消息,?”
守候,為的是心頭纏綿眷戀的不舍,。每到一年中送丈夫長征出發(fā)的那晚,,劉淑芬就來到于都河畔那棵老榕樹下,點燃一對香燭,,盼著丈夫平安歸來,。
搖曳燭光中,,劉淑芬的思緒又回到了1934年10月的那天晚上,丈夫肖文董急匆匆回家,,輕輕囑咐一句:“淑芬,,我要走?!?/p>
“去哪里,?”
“不知道,現(xiàn)在就走,?!?/p>
那晚,懷有身孕的劉淑芬站在于都河畔的一棵榕樹下,,依依相送那個漸漸遠去的背影,。
淚眼蒙眬中,一曲熟悉的贛南山歌《送郎調(diào)》悠悠吟唱起來——
“一送呀啀格郎呀,,送到里格大門前,,一條里格大路,直顯里格郎眼簾,,滿路個鵝卵石實難走,,郎要腳踩卵石直向前……道路里格雖險,定能里格走到邊……”
新華社南昌6月12日電 題:井邊的紅軍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xiāng)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 村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革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