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月7日電 題:一個貧困村的“院士小院”
新華社記者楊靜
只有小學一年級文化的拉祜族群眾劉扎丕第一次聽到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時,,他下意識地愣住了:“院士是啥?”
今年36歲的劉扎丕家住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xiāng)云山村,,過去他一直在與貧斗爭,,但卻苦于不知如何增收。
當劉扎丕得知,,村里的活動室要變成“院士小院”,,院士們還要在當?shù)刈馔恋?,用現(xiàn)代科技種植洋芋時,,他內(nèi)心依然有個問號:“種個莊稼有啥科技含量?”
不僅是劉扎丕,,當?shù)睾芏嗳艘恢边@樣認為,,按照祖輩的方式耕地、播種,、覆土就可行,,哪來這么多講究。
瀾滄縣地處我國“直過民族”聚居區(qū),,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3年,,素質(zhì)性貧困是這里最為突出的致貧原因。
“村里以前也種洋芋,,但個兒小,。”云山村委會主任吉有清今年56歲,,在他印象中,,大家種土豆的方式特別簡單,在牛耕完旱地后,,把自家的土豆挨個放在溝里,,蓋上土,坐等收成,。
2015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對瀾滄實施定點結(jié)對幫扶,,當劉扎丕第一次在“院士小院”聆聽朱有勇培訓(xùn)時,他震驚了。洋芋有這么多叫法,,還要選擇品種,、脫毒種薯、建壟打溝……
村民過往在冬季要么把地閑下來,,要么種些小麥,、油菜,基本沒有收入,。但在2016年的培訓(xùn)結(jié)束后,,劉扎丕就報名種植冬季洋芋,這是當?shù)厥状螄L試在冬季種植,。從2畝到4畝,,再到近期種下去的13畝。種植面積擴大的背后是洋芋的量與質(zhì)的提升,。2019年上半年,,劉扎丕的馬鈴薯收入超過2萬元。
“種植科技培訓(xùn)覆蓋了所有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睘憸媛氈袑ν馀嘤?xùn)負責人洪劍鳴說,在“院士小院”開班培訓(xùn)有四個階段,,教授洋芋種植基本知識,、發(fā)放種薯給村民種植、采收評獎,、總結(jié)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