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禁區(qū)”在奔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住了一輩子斜柱子
不知受了多少痛苦
霜來了
草荒了
我呀
也已經(jīng)衰老
……
在我國最北的巍巍興安嶺,曾活躍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游獵民族——鄂倫春族,。這首記錄了鄂倫春人漂泊生活的歌謠,,在茫茫林海飄蕩了千百年,。
作為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鄂倫春族直到20世紀(jì)50年代,才走出白樺林,,實(shí)現(xiàn)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代文明的跨越,。
如今,凜冽的寒冬還時常令58歲的鄂倫春族婦女葛麗紅回想起過往,,那里充滿了關(guān)于寒冷的記憶,。
“早晨起來,你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屋里水桶結(jié)冰?!边@是葛麗紅兒時住在木頭房子里對寒冷的直觀記憶,。
葛麗紅的家位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塔河縣。這個被稱為“高寒禁區(qū)”的地方,,極端最低溫度在零下40攝氏度以下,。
鄂倫春族下山定居30周年時,政府給鄂倫春人蓋了第一批磚房,,葛麗紅的冬天變得不再那樣難熬,。“但冬天在屋里要穿棉襖,,半夜?fàn)t火熄滅后常被凍醒,。”她說,。
2013年,鄂倫春人在下山定居60周年時又一次搬進(jìn)政府提供的新居,。寬敞明亮的房子,,將冬日嚴(yán)寒擋在門外,集中供熱讓葛麗紅的冬天變得溫暖,。
然而,,突如其來的疾病令葛麗紅和丈夫再次感到絲絲寒意。他們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成為村里貧困戶,,每年約1500元的取暖費(fèi)成為負(fù)擔(dān)。
2018年,,鄂倫春族下山定居65周年之際,,葛麗紅也迎來了好日子。在政府幫扶下,,通過種植木耳等途徑,,她與村里其他100多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也標(biāo)志著黑龍江省人口最多的鄂倫春族聚居村整體脫貧,。
2020年春節(jié),,記者到訪葛麗紅居住的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xiāng)鄂族村,清脆的鞭炮聲在村子上空回蕩,,大紅燈籠高高懸掛在房檐上,。零下30多攝氏度的低溫?zé)o法壓制鄉(xiāng)村里升騰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