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時代之問”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談民法典頒布
光明日報記者 靳昊
盛世立法典,,民法典的頒布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中也浸潤了很多法律學者尤其是民法學者的心血,。如何看待這部充滿中國智慧的民法典,,民法典為解決“時代之問”作出哪些貢獻?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
記者:民法典反映出怎樣的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
王軼: 此次民法典編纂的核心和關鍵任務就是要為“時代之問”交上一份合格的中國答卷,,所以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回答21世紀第二個十年和第三個十年的交匯期,我們所面對的這些具有時代特點的問題,。
首要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編纂民法典的過程就是一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同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
人類正在從工業(yè)文明步入信息文明時代,也提出了很多新問題新要求,。比如,,信息文明時代的能源——數據,在民法典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網絡虛擬財產又占據什么樣的位置,。民法典總則編第127條作出了初步回應。再比如,信息文明時代怎么對大數據下的個人信息保護確立周到的法律規(guī)則,,民法典也給出答案,。
記者:民法典展現出怎樣的中國特色?
王軼: 這次民法典編纂無論是從編纂方式,、編排體例還是編纂步驟,,都有中國自己的特點。
今年的全國兩會有一場“重頭戲”,,那就是審議經過數十年醞釀,、5年編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法典草案,。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
原標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兩會新華社快訊: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