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1日電? 題:當(dāng)“荷花”遇見紅薯
新華社記者孫楠,、袁慧晶
推開嶄新的大門,站在院子里,,望見對面細(xì)雨掩映的群山,,聽著兩個兒子在身旁嬉戲打鬧,“85后”青年張荷花感慨:“生活少不了柴米油鹽,,但也需要詩和遠(yuǎn)方,。”
第一次來到這座大山,,是11年前的一個夜晚,。車開了好久,一路顛簸,。到家了才看到,,房子很矮,墻是泥扶的,,門口的茅草很高,。“真不知道當(dāng)時咋呆下來的,?!睉浧鹜拢瑥埡苫ㄎ⑿Φ难劢翘手鴾I,。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丹溪鄉(xiāng)岑峰村,,位于武夷山與九連山余脈相交處,是“扎”在山根的省級貧困村,。2009年張荷花嫁到這,,成了一位客家媳婦。
然而生活總是不乏意外,。
家人相繼生病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再加上整修開裂的舊房子,家里就這樣背負(fù)下20多萬元債務(wù),,四處借錢,,親戚見了他們都躲著走。2014年,,張荷花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愛笑的她不笑了:“跟當(dāng)姑娘時候比,落差太大了,?!睆埡苫ㄕ盏膲粝刖褪敲撠氈赂?。
岑峰村由于地理氣候原因,種的紅薯蒸好后更甜糯,,家家戶戶一直有種植紅薯,、做紅薯干的傳統(tǒng)。2015年精準(zhǔn)扶貧開始后,,岑峰村把紅薯產(chǎn)業(yè)作為脫貧主打產(chǎn)業(yè),,全村紅薯種植面積從40余畝增加至400余畝,貧困戶種植紅薯2畝以上每畝補(bǔ)貼300元,。
張荷花家也種了2畝多地,,老公被安排了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再加上賣紅薯干賺的一點(diǎn)錢,,她家當(dāng)年就脫了貧。
那段時間,,老公和兒子成了她最大的慰藉,。有次跟兒子在地里一邊干農(nóng)活一邊打鬧,兒子沒站穩(wěn),,笑著一屁股坐在了稻田里,,張荷花說:“真的就那個瞬間,豁然開朗,。我還年輕,,怕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