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記者和村民一起實地測量,,這段2.8公里的水泥路,實際上確實只有2.5公里,不僅比設(shè)計的短了三百米,,而且這條在山溝里的鄉(xiāng)村公路大多數(shù)地方都沒有修護坡,、堡坎;5年的時間,,有些地方已經(jīng)垮塌多次,。
一條公路三個里程數(shù) 縣里,、鎮(zhèn)里和村里 都是一筆糊涂賬
2.8公里的路,,記者一行實地測量下卻只有2.5公里,兩者相差300米,。村民說,,最初發(fā)現(xiàn)公路長度不夠,還是剛修完路沒幾天,,偶然聽修路的施工工人,,結(jié)算工錢時說起的,。
央視財經(jīng)《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找到了當初參與修路的工人,他告訴記者,,按當?shù)匦蘼返男袠I(yè)慣例,他們通常都是依據(jù)修了多少米的路,,來算工錢的,;當初他們修路的時候,施工負責人沒有說具體修多長的路,,只是告訴他們40多天工期,按實際修路的米數(shù)來算工錢,。在修完最后一段路,,結(jié)算工錢時,這些修路工人被告知是按照2.5公里的長度計算的工錢,。
工人擔心工錢和修路的長度不一定吻合,有可能沒算夠,,于是他們自己拿皮尺實地測量一下,,看看這條公路究竟有多長,結(jié)果就是2.5公里,,和原先說好的2.8公里整整差了300米。
對于修路工人來說,,300米是工錢拿多拿少的問題,,但是對于村民來說,,卻大不一樣,。村民聽說這個消息后,,懷疑這里面有問題,,于是找到村委會,,要求測量公路的實際長度和公布修路的明細賬目。催了好幾次,,修完路快兩年了,,村委會才公布修路的賬目,。
2013年7月17日,,合眾村村委會公布的村道硬化公路賬目收支明細賬,上面寫著:路總長2.8公里,,實際長度2.65公里,;每公里34萬元,實際付95.3萬元,。村民說,,村里公布的賬目上,寫的是2.65公里,;施工工人和村民實地測量是2.5公里,,但公路立項修建是按2.8公里修的,。一條路竟然出現(xiàn)三個不同的里程數(shù)。
那么,,這是一條什么路?當初為什么要修,?資金來源又是怎樣的,?村民告訴記者,以前村里不通公路,,只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村民到12,、3公里外的鎮(zhèn)上趕集,走得快的也得走1個多小時,,交通非常不便,。2011年國家出臺了好政策,村里召開村民大會,,“一事一議”向上申請立項,,修一條長2.8公里的鄉(xiāng)村水泥路。按照國家農(nóng)補的政策,,資金來源來源主要由三部分構(gòu)成。
四川省宜賓縣觀音鎮(zhèn)合眾村 村民:群眾集資一部分,,交通局撥一部分,,縣、市(政府)那些拿一部分,。其中國家占80%,,群眾占20%。
記者了解到,,當?shù)赜嘘P(guān)農(nóng)村鄉(xiāng)村公路的具體補助政策,,主要依據(jù)200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關(guān)于加快四川農(nóng)村公路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其中第13條規(guī)定:農(nóng)村公路建設(shè)補助標準,,通村水泥路(油路)補助標準為每公里10萬元,;不通公路村的通村公路補助標準為每公里10萬元。
合眾村村委會向村民公布的收支賬單上,,明確寫有:路總長2.8公里,,國家補助資金28萬元,加上市縣政府,、縣交通局等撥付的資金70多萬元,;村民集資15萬多元,共95萬3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