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一聽此計甚妙,當下毫不遲疑,,立刻趕去和沈篝協(xié)商,。沈篝也覺得此計有益無害,值得一試,。二人當即寫好奏折送了上去,。不多久,朝廷果然批了下來,,允許動用庫銀十萬兩,,重開羅溝坑,確保上京的鹽船順利通航,。于是,,蘇東坡馬上召集仁和、海寧兩縣知縣(當時的海寧縣轄屬杭州府),,議定了疏浚河道的緊急方案,,一面申報朝廷備案,一面征夫開工,。由于這是件為百姓辦的好事實事,,因而得到了沿河民眾的全力支持,大家熱情高漲,,凡是有勞力的家庭,,全都起早摸黑,自覺出工,,工程進度很快,。蘇東坡對這項工程非常關(guān)心,施工期間,,他一直住在赤岸埠的玉潤宮,,親臨現(xiàn)場督促。
王朝云對新河道的開工自然更加高興,,幾次前往玉潤宮,,一則照料慰藉蘇東坡,二則探望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這天早上天剛破曉,,蘇東坡和王朝云就被一陣高亢急促的鼓點聲驚醒了,二人披衣下床,,到了外面一看,,只見在曦微的晨光中,無數(shù)人扛著工具,,步履匆匆地從四面八方趕往工地,。見了這熱鬧的場面,蘇東坡再一次詩興大發(fā),,滿懷激情地即興吟道:“咚咚曉鼓動,,萬指羅溝坑?!?/p>
這脫口而出的兩句詩和他此前所吟的兩句配合,,竟成了一首完整的絕句:
墁事星火急,
誰能恤衣耕,。
咚咚曉鼓動,,
萬指羅溝坑。
這首詩一直流傳至今,。其中的羅溝坑指的就是現(xiàn)在的上塘河,,也是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期間留下的政績之一。據(jù)說蘇東坡在杭的任期滿后,,乘船回京述職時,,運河兩岸相送的人群綿延不下十里,場面頗為壯觀,。
(上塘河,;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十五年后,蘇軾再次奉命來杭州任知州時,,發(fā)現(xiàn)杭州的老百姓沒有忘記他,,大凡上了年歲的人或了解他的人,都把他視作最親的親人一樣,,問寒噓暖,,使他激動不已。又即興吟誦:“江山故國,,所至如歸,。父老遺民,與臣相問,?!边@詩句和他疏浚河道的事跡一直流傳至今。
作者:吳關(guān)榮,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世界華人作家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本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征集發(fā)布活動稿)
滋養(yǎng)廣袤大地,,哺育億萬民眾,千百年來,,大運河以水波為曲,、槳帆為歌,傳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壯歌,,積淀了深厚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