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馬克思從未說過交換產生于私有制,相反他認為是產生于公有制。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寫道:“商品交換過程最初不是在原始公社內部出現的,,而是在它的盡頭,在它的邊界上,,在它和其他公社接觸的少數地點出現的,。”在《資本論》中他也表達過相同的觀點,。
其次,,馬克思講作為流通前提的“私有權”,也不是指生產資料私有權,。他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jiān)護人,,商品所有者?!倍疫€說,,商品是物,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發(fā)生關系,,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顯然,馬克思這里講的“私有”并非生產資料私有而是產品私有,。
事實上,,生產資料私有與產品私有也的確不是一回事。以英國的土地為例,。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英國法律規(guī)定土地歸皇家所有,但土地上的房屋(產品)卻可歸居民私有,。正因如此,,所以房屋才可作為商品用于交換,。這是說,產品能否交換與生產資料所有制無關,,關鍵在產品是否私有,。
既然商品交換的前提是產品私有,那么在公有制基礎上產品怎樣才能私有呢,?要說清這個問題需引入“產權”概念,。在現代經濟學里,產權不同于所有權,。所有權是財產的法定歸屬權,;產權則包含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與轉讓權,。以銀行為例,,銀行的信貸資金來自儲戶,信貸資金的所有權歸儲戶,;而銀行通過支付利息從儲戶那里取得信貸資金的產權后,,資金如何使用、收益如何分享以及呆壞賬如何處置,,銀行皆可獨自決定,。于是所有權與產權出現了分離。
所有權與產權一旦分離,,生產資料公有而產品則可以私有,,因為產權的最終體現是產品所有權。以農村改革為例,,當初將集體土地的產權承包給了農民,,于是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就是農民的,。再比如國企,國企的廠房,、設備等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而企業(yè)之所以能將產品用于交換,也是因為國家將產權委托給了企業(yè),,讓企業(yè)擁有了產品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