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夜斗巧
起源于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fēng)人段儒為妻后,,經(jīng)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后,,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jié)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后,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xué)習(xí)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xiàn)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斗巧’,?!?/p>
種生求子
舊時習(xí)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lán)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yàn)閭髡f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yōu)榱思o(jì)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xí)俗。
曬書曬衣
據(jù)載,,司馬懿當(dāng)年因位高權(quán)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dāng)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dá)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xí)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xué),。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fēng)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jī)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fēng),。七月七日,當(dāng)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fù)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dāng)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fēng)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shí)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tài)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dāng)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dá)數(shù)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