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大帆船”即“中國船”的概念,,是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美洲的一種全球化表達,。而在文明史學家的眼里,,絲綢之路因其文明交流融合的高遠境界,被歷史學家們認為是“詩意的棲居地”,。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在21世紀的新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思想和實踐開啟之時,,這個關鍵詞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被概括為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lián)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
從點到面,從線到片,,空中,、陸地、海上三位一體,,經(jīng)濟,、社會、人文三者歸一的五通,,表明中國人對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規(guī)律認知從文化自立達到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新高度,,這一新思維得到了聯(lián)合國和主要關聯(lián)國家的認同。正如古代絲綢之路從來不是獨唱或獨奏,,今天的“一帶一路”是更大范圍內的大合唱,,未來的“一帶一路”必將是世界文明史上波瀾壯闊的交響樂章。
“一帶一路”倡議發(fā)表近四年來,,數(shù)以百計的合作項目再度表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規(guī)律:從全球化的傳播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進程勢不可擋,。
從“賽里斯”到絲綢之路:西方認知東方文明之路
在絲綢之路概念出現(xiàn)之前,歐洲有一個“尋找中國”的認知過程。
古希臘人以“賽爾”(Ser)也就是漢語的“絲”來稱呼絲綢,,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即“絲綢之國”。在歐洲的主要語言中,,稱呼“絲綢”的詞匯均以Ser為源頭,,包括英語中的Silk。
歷史學家注意到,,當漢朝政權建立后,,尤其是張騫出訪西域后,西方文獻中出現(xiàn)“絲綢”詞匯的頻率增加了,。
古希臘地理學家馬利奴斯記錄了一條由幼發(fā)拉底河渡口出發(fā),,向東通往賽里斯國的商路;生活于1至2世紀的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把這條商道記載入其《地理志》中,。近代英國東方學家亨利玉爾在《中國和通往中國之路》一書中對“賽里斯之路”的研究,,奠定了“絲綢之路”一詞的學術基礎。
13世紀之后,,隨著蒙古人的西征,,西方有更多人來到中國,將他們的見聞帶回歐洲去,,尤其是《馬可波羅游記》震動了歐洲,,使歐洲人知道遙遠的東方有個富庶的大國。15世紀以后,,歐洲探險家,、傳教士、商人們紛紛熱衷于尋找這個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