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防疫科普|心理篇】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藥
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問題”取向的研究偏好,。以焦慮、抑郁,、恐懼為主題的研究要遠遠多于以希望,、信心,、愛這樣主題的研究。這其實無可厚非,,研究者往往就是以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為目標,。
這樣說,好像有些抽象,。如果有人參與過新冠疫情期間心理方面的調查,,那么就很有可能發(fā)現。你做的大多數題目,,可能是這種畫風:“請用0到5的數字來評估一下你的壓力程度,?”、“你今天感到恐慌嗎?”,、“關于這次新冠肺炎,,你最大的擔憂是什么?”這些測查題目,,就是主要考察作答者的負性情緒狀況,。人們在此期間的積極改變往往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確實,,在人們的認知中,,問題還沒有解決,談希望太奢侈,。真的是這樣嗎,?也許不是。了解和學習心理學的一個魅力所在,,就在于不停打破一些關于生活的固有思維模式,。
涂鴉/殷溯溯,、王斯敏(光明日報客戶端)
希望并不僅僅屬于哪些看起來“很有希望”或者應該“很有希望”的人,它可以屬于任何人,??赡苁悄莻€希望做完作業(yè)之后還有半小時的時間可以讀課外書的小學生,也可能是那個希望孩子不磨蹭早些完成作業(yè),,從而自己有點時間來整理一天思緒的家長,。
希望還可以出現在任何境遇的人當中。Debra Parker-Oliver博士長期從事臨終關懷研究,,她認為臨終關懷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讓這些正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的人們保持希望。雖然這些人從醫(yī)學的角度看“沒有希望”,死亡已然近在咫尺,,但是希望卻更加重要,。那么。他們的希望究竟是什么,?事實上,,這些人的希望很具體,有著一個個可以觸摸,,也可以深切感受到的細節(jié):希望能夠多過一個圣誕節(jié),,多看一次日出或日落,把自己的遺囑錄完,,和某個有特殊意義的人說一聲“再見”,、“謝謝”或“請原諒”,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有人在身邊,,拉著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