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米勒的支持者不斷展開“捍衛(wèi)行動”。一年來,,林賽·格雷厄姆等參議院共和黨政要提出動議要立法保護米勒不被解職;中情局前局長約翰·布倫南公開表示支持米勒調查;多名民主黨國會參議員警告,如果特朗普解除米勒職務,,可能造成憲法危機。
對米勒調查的質疑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否超出所獲調查權限,。米勒去年5月受命進行調查,翌月特朗普的一名私人律師就提出這樣的指責,;隨著被起訴的人員增多,,米勒調查范圍不斷擴大,這樣的質疑越來越多,。米勒的支持者則聲稱,,根據(jù)羅森斯坦發(fā)布的授權聲明,米勒可以就他可能發(fā)現(xiàn)的任何罪行進行調查,。
其次,,調查過程中是否存在偏見。特朗普的支持者質疑說,,米勒和科米私交甚篤,米勒作為FBI前局長,,也十分在意FBI的聲譽,,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米勒在調查中有失公正。今年早些時候,,米勒調查團隊的重要成員彼得·斯特爾佐克手機短信曝光,,斯特爾佐克被指對特朗普存在偏見并因此被調離,但由此引發(fā)的輿論風波已使不少美國民眾產(chǎn)生米勒調查存在偏見的印象,。
走向:難擺脫政治算計和爭議
面對爭議,、質疑、猜測和各種渠道的爆料,,米勒及其調查團隊一直保持沉默,。一年來,他們給外界的最深印象可能就是個個嘴嚴,,只做不說,,紀律嚴明。
這自然也導致懸念叢生,。不管美國還是國際上愛看熱鬧的吃瓜群眾,,一不了解究竟多少人、哪些人被米勒團隊傳喚詢問,,二不清楚米勒團隊究竟收集掌握了哪些證據(jù),,三不清楚各種渠道的爆料中,,哪些可能成為司法證據(jù),哪些只是經(jīng)不起查驗的泡沫,。最受關注的終極懸念,,則在于調查結果會否讓米勒建議國會啟動彈劾總統(tǒng)的聽證會。
按照羅森斯坦的授權聲明,,米勒調查重點在于俄羅斯是否及如何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但從一開始,包括白宮和國會,,各方都聚焦于特朗普競選團隊有無“通俄”,。圍繞與特朗普有切身關系的調查內(nèi)容,又出現(xiàn)三個備受關注的著重點,,一是2016年美國大選中,,特朗普競選團隊有無蓄意“通俄”;二是當選總統(tǒng)后,,特別是解除科米FBI局長職務時,,特朗普有無濫用總統(tǒng)權力妨礙司法;三是米勒調查范圍如此廣泛,,還會連帶查出什么殊難預料,,特別是已經(jīng)衍生出的“艷星門”將走向何方,特朗普私人律師科恩會否成為新的突破口,。這些都已形成新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