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藝城外,,德寶也在八十年代興盛一時。德寶由洪金寶和岑建勛于1984年創(chuàng)立,,但他們很快又將公司賣給富商潘迪生,,潘迪生又說服邵逸夫?qū)⑸凼系脑壕€轉(zhuǎn)讓給德寶,以對抗嘉禾,。整個八十年代,,嘉禾、新藝城,、德寶三足鼎立,,它們周圍還有一些小的獨立電影公司。
進入九十年代,,新藝城和德寶雙雙關(guān)停,,但嘉禾仍未一統(tǒng)江湖,而是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
彼時,,港片風靡東南亞和臺灣,,巨大的需求又推動香港電影人拼命生產(chǎn),整個市場一年需要兩三百部港片,。臺灣片商為搶奪片源甚至主動跑到香港買片花,,就是買一個電影計劃,比如指定這是一部金庸武俠片,,導演得是王家衛(wèi),,主演是張國榮、梁朝偉,、林青霞,,劇情是……此外,臺灣片商還扶植劉德華,、李連杰,、王家衛(wèi)等成立了自己的獨立電影公司。
那個時候,,稍有名氣的導演,、演員、編劇,、武術(shù)指導都忙得不可開交,,天天趕工。比如編劇文雋就曾4天寫出一個劇本,,拍出的片子居然還能賣1900萬港元,。明星檔期更是被排得滿滿當當,有的明星一天要在幾個片場穿梭,,導演則必須在兩三個小時內(nèi)搞定一切,。明星片酬也漲到了天價,并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可惜這樣的好日子沒能維持多久,,香港電影業(yè)就遭遇了一系列重大危機。
【危機四伏】
危機最早從1993年開始,。
當年,,臺灣當局調(diào)整了兩項電影政策,一是放寬對好萊塢和日本電影的進口限制,,二是允許臺灣片商赴內(nèi)地拍攝外景,。這兩項政策給了臺灣觀眾和片商更多選擇,尤其是后者,。
介入香港電影業(yè)的幾年間,,臺灣片商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難賺到錢,。由于市場太火,港片的粗制濫造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明星片酬的暴漲又讓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還有一些香港電影人拿到投資后拖延工期,,當時的統(tǒng)計顯示:截至1993年5月,有超過250部影片未能如期交貨,。
隨著“97回歸”臨近,,香港電影圈彌漫著一種“狂撈一筆”的投機心態(tài),然而臺灣片商不愿意做冤大頭,。1993年,,臺灣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yè)協(xié)會進行談判,要求后者抑制港片制作成本并壓低演員片酬,。談判沒有取得實效,,臺灣片商憤而撤資。
失去臺灣市場的同時,,香港電影在其他市場也遭遇重創(chuàng),。
首先,內(nèi)地加強了對粗制濫造港片及合拍片的限制,;其次,,東南亞市場也開始大量引進制作更加精良的好萊塢電影,并把以前投資香港電影的錢轉(zhuǎn)投成本更低的本國電影,;再次,,香港本土市場也出現(xiàn)大幅萎縮,1992年的觀影人數(shù)比1988年少了1900萬人次,,并且本土觀眾也更愛看好萊塢電影,;最后,盜版VCD,、DVD的風行讓院線生意越來越難干,,九十年代后期,黃百鳴停辦東方院線,,一家著名院線改建為商場,,嘉禾則放棄了香港院線。
這一切在“97亞洲金融風暴”后達到高潮,,香港的著名導演和演員則紛紛赴內(nèi)地或好萊塢發(fā)展,,包括嘉禾的臺柱子成龍。
1997年,,70歲鄒文懷面對的是一個債務(wù)纏身的嘉禾,,而二當家何冠昌也于同年去世。
屋漏偏逢連夜雨。1998年,,鄒文懷競標政府特批的將軍澳影城用地,,不料邵逸夫突然聯(lián)合六家電影公司出來攪局,并拍得標的,;嘉禾原來的斧山道片場則被政府收回,。鄒文懷失去了根據(jù)地。
1999年以后,,鄒文懷又在資本市場遭遇連番打擊,。
首先是負責發(fā)行及院線的嘉禾娛樂因違反上市規(guī)則被停牌,接著負責制作的嘉禾電影因巨額虧損清盤重整,,重整后的嘉禾大不如前,,連成龍也改變不了什么。更要命的是,,2000年,,成為寰亞大股東的林建岳想把嘉禾也收入囊中,鄒文懷請李嘉誠出手才保住公司,。
鄒文懷雖然擋住了林建岳的收購,,但擋不住寰亞的崛起。2002年,,寰亞推出名震江湖的《無間道》,,氣血兩虧的嘉禾則淡出了電影制作領(lǐng)域,變成一家主要靠發(fā)行和融資賺錢的輕資產(chǎn)公司,。
【退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