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和他們最愛的“陳爸爸”在一起,。
看完陳立群的一天,你是不是能夠理解,,這所黔東南州的縣級中學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中發(fā)生改變,。
不過,,更多人好奇的是,,這位知名高中校長,,為啥偏偏選了支教這條最苦最累的路,?
在陳校長忙碌的一天工作中,,錢報記者見縫插針地做了一次訪談,。
問:您為什么會來臺江縣民族中學當校長?
答:機緣巧合,。
2016年年初,,貴州的兩位名校長,凱里一中的校長汪海清和安順一中的董英華參加教育部主辦的校長培訓班,。培訓期間,,每位學員會配備一名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我剛好是兩位貴州校長的實踐導師,。
按照培訓班的要求,,導師必須到學員所在學校進行一次調研,。于是,2016年4月,,我來了趟貴州,。兩位校長邀請我為黔東南州各縣市中小校長進行免費講座。來這里當校長前后,,黔東南16個縣市,,我去過13個,已經講了幾十場,,很受歡迎,。黔東南的校長們跟我說,這是他們迄今為止聽到的最好的報告,,既有理論高度,,又非常接地氣,收獲很大,。
去年8月初,,當臺江縣縣長杜賢偉、趙凱明副書記他們來我家的時候,,我剛出院不久,。但看到他們寫的邀請信言辭懇切,許多觀念不謀而合,,一番溝通之后,,我答應出任臺江民族中學校長。家里人都很支持,,包括我90歲的老母親。
問:為什么放棄高薪聘請,,選擇了支教,?
答:當年我創(chuàng)辦浙江省內首個“宏志班”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教育扶貧的理念和措施,。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應有獲得潛能最大化發(fā)揮的機會,。一個人的成功,,就是父母生予的智商能夠獲得最大化的發(fā)揮,在其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旁人有給予幫助的責任和義務,。這種幫助,不帶有任何主觀訴求,,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愿,只為其先天潛能能夠獲得最大的發(fā)揮,,只為其人生的成功,。
所以,我愿意成為“旁人”,。
問:您的支教計劃原定一年,,期滿后為何會留任?
答:今年很多新高一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是沖著陳校長來的,,我怎么能就這么離開?實在放不下啊,。
曾經有個孩子晚上十點發(fā)高燒,,我趕緊送她去醫(yī)院。隔天去看她,,才知道這是個單親孩子,,媽媽在廣州打工。盡管病得較重,,孩子執(zhí)意要求回校讀書,。我告訴她,學業(yè)拉下了,,可以補,,而生命只有一次。孩子哭著說,,我不想自己將來還過媽媽現(xiàn)在過的日子,。如此樸實又迫切的愿望,令我揪心不已,。我就在心里激勵自己,,一定要盡己所能,幫助這些苗家孩子走出大山,。
問:來這里一年,,您主要做了哪些事?
答:一開始主要是改造學校的硬件,,規(guī)范學生的自修紀律和老師的上班紀律,,出臺和修訂了一些規(guī)章制度等,并實施全封閉式管理,,即全寄宿制,,現(xiàn)在主要是為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準備。
學校原來的硬件,,我不敢恭維,。第一次去看食堂后廚,,嚇了一跳,2000多名寄宿生和180名教職工就餐,,竟然只有一口鍋,!做出來的東西能好吃么?師生的營養(yǎng)能跟得上么,?后來,,我把一個食堂變成三個,從一口鍋增加到六口鍋,,同時啟用新宿舍樓,,維修老宿舍樓,滿足了全校3000多名學生的寄宿需要,。
另一個讓我震驚的地方,,是晚自修時的教室,吵得跟菜場一樣,。我馬上對老師提出要求,,晚上6點半要進班管理,紀律不好的班級要扣分,,很快有了成效,。
這些管理措施到位后,我就開始琢磨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支教是暫時的,,學校要發(fā)展,必須擁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師資隊伍,。
現(xiàn)在我把時間更多地花在了激發(fā)學生內驅力,,培養(yǎng)他們的志向、志氣,、志趣,,還擬定了《臺江民中青年教師培養(yǎng)行動計劃》,用三個工程培養(yǎng)年輕老師,。
今年夏天,我組織了新高一游學團,,讓一群沒坐過高鐵的孩子去了趟北京,。我還把老師送到杭州最牛的幾所高中培訓、聽課,,前八所幾乎去遍了,。回來后,,都說收獲很大,。
書里的世界更大,,我每個月都會送老師一本書,讓他們看了寫讀書筆記,。結果他們不僅把書看進去了,,文章也越寫越好,好幾篇論文在省里獲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