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還要思考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既然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動機,,那么為什么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越學越被動,,越學越乏味了呢,?
這是因為學習動機是一回事,但是動機能夠推動學生堅持學習多長時間,,卻是另外一回事。通常來說,,隨著學習的進行和持續(xù),,學習動機的推動作用會逐漸減弱。能否堅持長時間的自主學習,,其背后的力量將會從動機轉移到意志力,。因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第二個關鍵問題,,就是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念,。還以英語學習為例。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習慣把重點放在如何通過四級,、六級,、雅思、托福等考試上,,而忽略了學習語言的根本是交際能力,。
因此,英語老師要想辦法改變學生的偏見,,強調語言學習的特殊性,,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英語的應用和訓練,鼓勵其大膽地去聽和說,。
明確了學習動機,,堅定了學習信念,接下來還需要做第三步,,那就是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但是最了解學生“所好”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老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推動他去興致勃勃地學習,。讓學生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從“辛苦學”變?yōu)椤翱鞓穼W”,。這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僅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做到因材施教;與學生一起挖掘興趣點,,做到因需施教,;創(chuàng)造輕松良好的學習與交流氛圍,做到因地施教,;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結合起來,,做到因時施教。
因此,,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生要轉變角色,老師也需要重新定位,。老師不再是學習活動的主導者和主講者,,而是管理者和輔導者。這是第四個關鍵問題,需要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配合,、協(xié)同作業(yè),。當然,這絕不是要全盤否定教師參與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相反,,這要求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更好地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安排銜接起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要知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自主學習,,由他人支配轉為自我負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像一個具有優(yōu)秀經驗的總導演,設計劇本和規(guī)劃場景,,幫助學生揣摩角色,,支持他們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以完成自我使命為目標的學習者。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0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