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如何用好我們的文化資源,,讓文化與人相遇,,讓人與文化相知,,是一個時代“文化引航”的問題
隨故宮掌門人感受紫禁城的厚重,聽文物局局長講首都“三個文化帶”,,與專家學者探討古典詩詞,在“紅色地圖”上發(fā)現(xiàn)文化場館……新學年開始,,北京針對20多萬大學新生開展“新生引航工程”,,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文化引航——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公開課。從北京的歷史地理,,到古詩詞的永恒韻味,,讓年輕學子與傳統(tǒng)握手、與文化對話,,成為了別具一格的開學第一課,。
大學階段,可說是一個人生命中“靈魂發(fā)育”的季節(jié),。而文化能育人,、能化人,能讓人“精神成人”,,人文素養(yǎng)決定著靈魂的成色,。正如一個棱鏡,我們能看到怎樣的世界,,依賴于我們的教養(yǎng),、知識乃至期望。從這個角度看,,文化教育絕非可有可無,,而應該是基礎教育、通識教育,。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善”,。可以說,,文化的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正是一種作用于心靈的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偉大力量,。
文化無所不在,,但要真正進入文化,領悟其中的美好,、體認其中的價值,,卻是需要引領的。不過現(xiàn)實中,,很多人對大學的期待重在專業(yè)而非人文,,學生往往囿于學科,,而導致人文視野萎縮。即便是開設了人文通識課程,,也還存在太刻板的問題,,既缺質感也少溫度?;蛟S,,在雪后的故宮漫步一小時,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體認,,也可能強過在教室里死記硬背一整天古書,。打開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fā)年輕人的文化興趣,,需要讓他們更多地進入“文化場景”,,感受文化、思考文化,、追尋文化,。正如北京大學一名新生說的,參觀是立體的感受,,把課本上平面的知識變得更生動了,。
網(wǎng)友常說,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雖屬玩笑,卻也能看到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蘊,。對于古都北京而言,故宮的紅墻碧瓦,,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晴天中劃破長空的鴿哨,皇城根京韻十足的唱腔……可謂典型的文化資源,。確立新生的文化坐標,,北京可說是找到了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些文物,、遺產(chǎn)、文字要活起來,,就是要與更多的心靈相遇,,成為更多人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