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發(fā)布《浙江大學優(yōu)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根據該《辦法》,,浙大在校師生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fā)表的網文將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yōu),。
《辦法》一出,,立即引起廣發(fā)爭議,。點贊者以為浙大實乃“改革先鋒”,有力沖擊了高?,F有的單一學術評價體系,;否定者憂心忡忡,以為《辦法》將“媒體點擊量”與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等量齊觀,,極易導致學術之“退步”,。
無論如何,看到這條信息,,我都覺得浙大此番首吃螃蟹之舉,,在沖破積弊重重的高校學術評價體系上功不可沒。對高校學術評價體系的積弊,,想必無論處于象牙塔之內還是之外的人都深有體會:這個體系“發(fā)明”了一根“核心期刊”指揮棒,,在此指揮棒的指揮下,期刊收錢發(fā)論文,、作者花錢買版面的現象異常突出,。與此同時,論文的八股化現象越來越重,,有的所謂學術著作,除了用于評職稱的那幾本,,其他的甚至直接從印刷廠到了廢品站,。
在這個意義上,“浙大新規(guī)”無疑頗具“改革”意義,,它至少破除了高校學術評價體系的單一化,。但仔細閱讀“新規(guī)”,我們也不得不說,,網文的“點擊量”與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確實不是一回事兒,,從“新規(guī)”涵蓋內容來看,更多的是“宣傳”而不是“學術”,。
打個也許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說學術評價體系是個蘋果,蘋果開始腐爛了,,但“農夫”卻沒有從蘋果的內部去尋找腐爛的原因,,而是又丟進來一顆棗,,棗有可能像蘋果一樣腐爛,也有可能長得不錯,。但這對蘋果來說畢竟是個巨大的“刺激”,,蘋果可能會因為感覺到了“競爭壓力”而有所努力吧。
另外,,點擊量高的網文不一定就是好文章,,此之為常識,而浙大此番將點擊量作為評判之標準,,確實可能如有些網友所擔心的,,會“拉低”學校的學術價值。無論大學的現狀有多糟糕,,我們依然希望它是這個社會精神的引領者,,依然希望它站在知識和精神金字塔的塔尖,而不是只能為社會端出一鍋鍋點擊量超高的“學術雞湯”,。而且我還很擔心,,在現有高校體制之下,列出了媒體名單和點擊量的這一標準,,會不會在原有的高校論文利益鏈之外,,再催生出另一條高校網文利益鏈。
說到底,,高校學術評價體系之改革,,不在“專業(yè)論文”的多少,也不在網文點擊量的高低,,而在“真學者”之多少,,在學術價值之高低。說白了,,高校牛不牛,,在于能否真正確立以學術而非行政或其他東西為核心和指揮棒,能否真正兼容并包,,不看重大樓而看重大師,。蔡元培當年看到了梁漱溟的一篇佛學文章,就讓這個從未上過大學也未出過洋的24歲年輕人進北大當了老師,;那個幾乎沒發(fā)表過論文,、首次上臺半天都講不出話來的沈從文,也在大學教起了寫作,;及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未讀過大學的何中華,也因為在《哲學研究》等刊物發(fā)了文章,,而被山大破格調入……他們不用在學術期刊買版面,,也不用絞盡腦汁想個好標題增加點擊量,,他們遇到了以“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為準則的人,遇到了真正重視人才并以人才和學術為最高指揮棒的大學,,他們后來都成了各自領域的杰出人物,。(錢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