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魯迅研究者,,也不是語文教師。因此我談魯迅語文教學,,可能說不到點子上,,但與魯迅也有點關系。
1981年,,我與杭州學軍中學原校長俞芳,、原杭州大學金鏘教授共同編寫了《魯迅教育思想與實踐》一書。俞芳校長和金鏘教授訪問了10多名當時還健在的魯迅的學生?,F(xiàn)在這些學生都已過世了,,這份材料很有史料價值,。近年來,,我相繼編了《魯迅作品里的教育》和《魯迅教育文存》。但我只是在魯迅著作中尋覓魯迅的教育思想,,對魯迅沒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對于在中小學如何講授魯迅的作品,更是外行,,所以我只能談一點初淺的感想,。
先從語文的功能說起。這個問題歷來有爭議,,語文教學是強調它的工具性還是強調它的文化性,?現(xiàn)在這個爭論好像基本上平息了,特別是新課標出來以后,,強調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但在實際教學中,,這個問題還會表現(xiàn)出來。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語文當然要教學生能聽能說能寫,、能與人交流,,但交流總要有內容,內容就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因此語文還有傳承文化的功能,。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們曾經(jīng)一度學習蘇聯(lián),,把語言和文學分開了,,后來感覺到不對,不符合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又合起來了,。俄語很特別,它有性別的要求,,還有6個格,,主格、受格,、所有格等等,,很麻煩,要特別進行語法教學,。但是他們非常重視文學課,,認為文學傳承文化,俄語是傳承俄羅斯文學的重要途徑,。講一個小故事,,上世紀50年代,我在蘇聯(lián)留學,,有一次到書店買書,,旁邊一個老太太手里拿著一本書,問我書的封面上的畫是誰畫的,,內容是什么,?我答不出來。她訓了我一頓,,說:“我們的中學生都知道,,可你還是大學生呢!”
我國語文教學是合在一起,,從范文中學語言文法。新中國成立前,,我們學語文不教語法,。什么主語賓語,都是學英語時才講到。我國語文課歷來重視范文,,通過范文,,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學到了中國的文學藝術的歷史脈絡,,知道古代有四書五經(jīng),,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我講這些是想告訴大家,,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為什么一定要有魯迅的作品,。因為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就像唐詩中如果缺了李白,、杜甫,就缺了那個時代的文學,。中學語文教材中不能沒有魯迅,。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是在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夕,。魯迅喚醒民眾的呼聲,,是民族的心聲。所以他死后,,民眾在他的靈柩上蓋上民族魂的旗幟,。
在中小學課本中選入魯迅的文章,歷來有爭論,,包括選擇多少篇,,選哪些篇等等,,一度還出現(xiàn)難教,、難學的問題。在學生中流傳這樣一句話:“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边@就牽涉到如何選文,、如何教學的問題。
我對魯迅語文教學有幾點初淺的意見,。
第一,,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因為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相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魯迅作品已經(jīng)成為中國現(xiàn)代的文化經(jīng)典,,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F(xiàn)在我們強調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內容就包括近現(xiàn)代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而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正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說:“沒有偉大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敝劣谶x多少篇,,那是次要的問題,當然也應確保有一定數(shù)量,。
第二,,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學習魯迅作品優(yōu)美的文字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魯迅,。因此,,要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來理解魯迅的作品。有人說,,魯迅的時代離我們遠了,,現(xiàn)代的孩子不能理解了。這不對,??鬃与x現(xiàn)代更遠,李白,、杜甫離我們也很遠,,我們語文課本中總要有他們的作品。因為他們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是經(jīng)典,。我們學外國文化,總也離不開莎士比亞,、伏爾泰,、歌德,、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也是因為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
第三,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過去總以為小學生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實際上,,魯迅有不少作品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許多作品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如初中教材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故鄉(xiāng)》《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社戲》《風箏》《阿長與〈山海經(jīng)〉》《雪》,,高中教材選的《紀念劉和珍君》《祝?!贰赌脕碇髁x》《未有天才之前》《藥》《春末閑談》等文章,文字優(yōu)美,,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很適合中小學生學習,。
第四,除了教好課本中的課文,,還應該引導學生課外多讀一些魯迅的作品,,特別是在中學高年級。課本里選的作品總是有限的,,要真正了解魯迅,,還應該廣泛閱讀他的作品。我上中學的時代是舊社會,,初中語文讀《孟子》,,高中讀《古文觀止》,但我們在課外讀了魯迅,、巴金,、冰心的許多作品,,讀了許多進步的文學作品和哲學社會科學作品,,這些作品引導一批批學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今年啟用的教育部統(tǒng)編語文新教材的一個特點就是倡導學生課外閱讀,。在前不久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說:“現(xiàn)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yǎng)無從談起?!彼f:“整個教材,,課文數(shù)量是有所減少的,但是衍生閱讀的量大增,,就是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彼詫W魯迅的作品,,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第五,,在教學中要啟發(fā)學生思考,。魯迅的文章內容是很深邃、雋永的,,需要細細去思考體會,。有些內容不是一兩個解釋可以準確把握的,會有多種解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先下結論,而應引導學生多思考,,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思想,。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