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些杰出的書生,,這些精英中的精英,,偏偏要把苦難的祖國背在自己的身上,偏偏要把自己跟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捆綁在一起,,偏偏要拿起破槍,,去面對侵略軍最先進的殺人武器,偏偏要責無旁貸地選擇這條犧牲之路,。
這就叫擔當?。?/p>
十團滿編為1380人,,抗戰(zhàn)中先后犧牲了1200人,。除了王亢、吳濤個別人,,其他200名知識分子,,都把鮮血灑在了燕山腹地。咱們神州大地能夠厚德載物,、發(fā)子養(yǎng)孫,、萬物花開,都是因為浸染著這些英烈的鮮血,。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十團竟然占了兩位:白乙化,、才山。
這份光榮可能超過所有其他部隊,。
我為什么關心參加學運的大學生,往后都踏上了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因為我想知道,在一個血雨腥風的時代,書生究竟應該怎樣處理個人與時代的關系,,知識分子除了寫文章,、游行、喊口號之外,,還能不能有其他方式的擔當。
感謝艾辛同志,,用她的激情和愛戴之心,,攝制了這部真實樸素而又震撼人心的紀錄片《北平以北》,給我提供了答案,。該片把以“知識分子團”聞名于世的十團的故事,,從歷史的塵埃中翻找出來,給我們看到前輩書生的才華,、理想、血性與擔當,。這些永遠新鮮的紅色故事,能夠讓我們知道共和國的來路,,能夠療救今天的輕浮、淺薄與自私,。
文字,,只是書生服務民族,、報效社會的方式之一,如果遇上白乙化那樣的時代,,拿起刀槍顯然是更重要的方式,。書生也可以像所有其他國民一樣,,當戰(zhàn)士,、當烈士,、沖鋒、流血,。反抗侵略,、拯救祖國是最大的使命,,知識分子沒有更重大的個人使命,,值得置于這個使命之上。
如果時代有變化,必須用其他方式(比如錢學森,、鄧稼先、楊利偉的方式)履行使命,那也是書生的光榮,。方式是可以改變的,永遠不變的是理想、擔當和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