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4歲的學界泰斗:這個曾在牛棚里研究核潛艇的科學家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指出:五年來,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fā)投入年均增長11%,,規(guī)模躍居世界第二位??萍歼M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
的確,,當下的中國正在用創(chuàng)新書寫一個一個新的“中國驕傲”,,而今天科技成就的井噴,離不開四十年前的一場大會,。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從那以后,,這片曾誕生“四大發(fā)明”等偉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40年后的今天,,在同樣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里,,讓我們一起走進幾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故事,。
他曾在牛棚里堅持搞科研四十年“科學的春天”里碩果累累
星漢燦爛,,深空浩渺。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飛天夢想,,從未停止,。40載光陰荏苒,“神舟”,、“嫦娥”,、“天宮”,這些凝結著祖先無盡想象的名字,,成為一個個航天重器,,巡弋九天之上。
從載人登月,,到深空探測,,人類信步太空,需要擁有更強大運載能力的超級裝備,。這些超級裝備,,就好比人體的骨架,,行業(yè)內(nèi)有“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說法,因此,,如何讓這副“骨架”既結實又輕便,,是航天人永恒的課題。
40歲的王博,,是大連理工大學工業(yè)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過去10年時間一直從事工業(yè)裝備結構優(yōu)化研究。他們?yōu)殚L征5號運載火箭20多個部段“瘦身”,,減重達到645公斤,。單發(fā)火箭節(jié)約成本3600多萬元,讓世界豎起了大拇指,。
為了把結構重量精減到極致,,王博和團隊眼下正在研究未來減重的新方向。今天,,他們要進行一個關鍵的原理性實驗,。此前他們用了三個月時間,整理了100多頁實驗報告,,用計算機“算”出了一套新方案,,這個新方案能夠模擬出航空裝備真實的受壓情況。這套“算”出來的方案是否可行,,今天的實驗結果尤為關鍵,。
實驗人員往氣囊內(nèi)加了0.12兆帕的壓強,氣囊一點點漲起來,,然而變形越來越嚴重,,實驗暴露出了問題,不得不停止下來,。
運用計算力學不斷優(yōu)化航天結構,,讓中國的航天裝備更輕便更靈活,是王博和團隊一直努力的方向,。平均年齡不足37歲的團隊正在打造著中國航天的新高度,。而在他們的身后不僅有國家的期待,還有團隊里一位耄耋老人的守望,,他就是中國計算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鐘萬勰。
星期日的早晨,,已經(jīng)84歲的鐘萬勰仍然像平時一樣,出門上班,。每天從家到學校,,他都拄著拐杖,,走上將近半個小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鐘萬勰:人家車來接,,我其實并不十分歡迎,,少了鍛煉怎么行。
上世紀60年代,,鐘萬勰的伯樂錢令希先生承擔了核潛艇復雜殼體穩(wěn)定性的研究課題,。當時作為團隊骨干,鐘萬勰沖鋒陷陣,,課題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1967年,,鐘萬勰被打成“現(xiàn)行反革命”,關進了“牛棚”,??墒瞧D難跋涉的文革歲月,并沒有減弱鐘萬勰對科學的虔誠,,陰暗的小屋里沒有紙,沒有筆,,沒有參考書,更沒有有關的資料,,他就用腦子一遍遍地“過電影”,硬是在牛棚里算出了核潛艇耐壓殼關鍵理論,。
鐘萬勰:我一直就在想這個問題,,又想出來點新的名堂,寫了一個小條,,就趁放風的時候溜出來,塞給錢先生,,這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