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岳冉冉)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fā)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并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新研究動搖了有袋類起源于亞洲的結論,,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于北京時間14日在線發(fā)表該成果,。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huán)境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團隊與云南大學教授畢順東合作,,對這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進行研究,,發(fā)現混元獸是真獸類(胎盤類及其祖先)的早期類型,同時發(fā)育有真獸類和后獸類(有袋類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征,。
胎盤類和有袋類占哺乳動物物種的99%,,它們從何起源、何時分異是哺乳動物進化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蒲腥藛T表示,這一研究結果科學意義重大,,中國袋獸屬于真獸類的新結論,,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的起源中心。目前已知有袋類最早的化石記錄為發(fā)現于北美1.1億年前的三角齒獸,。
混元獸標本發(fā)現于內蒙古寧城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過去20年間,,我國東北熱河生物群發(fā)現了超過120多個屬種的脊椎動物化石,。新發(fā)現的混元獸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字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tài)特征,。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歷時3年,構建了一個包括有56個早期哺乳動物分類單元和400多個形態(tài)學特征的大型數據矩陣,,確立了早期哺乳動物譜系樹,。
據介紹,混元獸的屬名,,意為“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元氣之始也”,,表示該生物擁有真獸類和后獸類混合特征的特別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