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里面還有專門記載天氣情況的《晴雨錄》,這些資料都保存了下來,。不光北京有,,揚州,、杭州、蘇州,、南京,,有織造府的地方就有《晴雨錄》。直到嘉慶皇帝上臺后,,織造府記錄晴雨的制度才停了,,但故宮中的記錄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滅亡。
下多大的雨,?入土幾分,?這實際上是一種經(jīng)驗值。下了雨之后,,縣衙的師爺就會判斷,,入土三分,是小雨,;入土三寸,,是中雨;入土八寸,,入土一尺,,這是滂沱大雨。尤其這種逐日的記錄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中國,,最早用現(xiàn)代西方的方式測量氣象是18 世紀俄羅斯使團在北京西什庫教堂保存的一些記錄,這份記錄連續(xù)性沒有這么好,,但是也有將近 200 多年的時間?,F(xiàn)在比較有名的中國近代氣象記錄是從1870開始的上海徐家匯天文臺的記錄,這是中國近代連續(xù)性最好的氣象記錄,,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千多個臺站的降水資料,實際上是上海,、廣州等口岸海關的觀測記錄,。再有就是零零星星的傳教士在教堂做的氣象記錄,歐洲的領事館有記錄等等,,這樣的數(shù)據(jù)一般比較簡單,。
民國時期,一些地方政府和個人開始重視氣象記錄,,也逐步建立有氣象站,。比如昆明有一個人叫陳一得,自己在家里面搞了一個氣象站,,還出了一個雜志來發(fā)布他的觀測記錄,。
建國后,,我們國家立即對中國已有的氣象記錄資料進行整理和保存,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國家領導人能有這樣的意識,,這一點令人佩服。1958 年后全國各個縣都設立了氣象站,,進行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性觀測,。這便是近代以來,中國氣象監(jiān)測和記錄發(fā)展的大致路徑,。
面對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傳染病疫情等突發(fā)事件,,城市如何預警應對、化解風險并快速恢復,?隨著人們對危機的認知不斷提升,,韌性建設成為當今城市發(fā)展的重要議題。
2024-06-19 17:07:56極端天氣頻發(fā)6月13日晚,,“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微信公眾號發(fā)文提醒中國公民注意防范極端天氣,。文中稱,近期,,越南各地高溫和強降雨天氣交替出現(xiàn)
2024-06-15 09:22:12駐越南使館提醒注意防范極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