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及定制服務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時,有商家這樣回應:“如果能找到3D掃描,,就可以將電腦掃描尺寸發(fā)給我們。如果沒有,,就提供照片、頭,、五官的尺寸和360度人臉照片,。”
這意味著,,顧客只需提供照片,,或通過3D掃描技術(shù)獲取人臉圖像和360度人臉照片,商家就能根據(jù)這些信息制作出一張人臉面具,。
記者咨詢了6家售賣此類面具的商家:是否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對方一致回復“不需要”,并且都沒有詢問記者購買面具的目的和用途,。
在此類商品的評論區(qū),,有不少關(guān)于“硅膠面具能不能以假亂真”“能不能通過人臉識別的活體檢測”等咨詢。有買家回復稱,,戴著硅膠面具可以通過上班人臉檢測打卡,。商家也稱,定制的硅膠面具與真人有九成以上相似度,,上下班打卡沒有問題,。
有業(yè)內(nèi)人士告訴記者,硅膠人臉面具最開始用于影視表演和角色扮演,,或是滿足一些人對于疤痕遮蓋,、容貌修復的需求。不同價格的硅膠面具,,仿真度也不一樣,,現(xiàn)在市面上銷售的多為玩具類型面具。通常價格越高,,仿真度就越高,。
模仿生物特征
涉及多重風險
廈門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副教授劉炯指出,人臉面具并非簡單的裝飾品,,而是人臉識別信息的物質(zhì)化載體,。它通常通過3D打印技術(shù)等手段,,將人臉數(shù)據(jù)進行實體化,制作成硅膠等材料的頭套或面具,。這些面具不僅具有極高的仿真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自然人的生物特征,如識別性,、獨特性和唯一性,。
“一方面,購買者使用人臉面具可能逃避監(jiān)控識別,,增加犯罪嫌疑人和違法者身份確認的難度。這種情況可概括為‘不想別人知道我是誰’,。另一方面,,人臉面具還可能被用于繞過人臉識別技術(shù),冒用他人身份進行盜竊或其他違法行為,。這種情況則可概括為‘我想讓別人誤以為我是誰’,。”劉炯說,,在這兩種情形下,,無論是民事、行政還是刑事領(lǐng)域,,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
近日,,杭州某煙酒批發(fā)行老板報警,,店內(nèi)失竊12箱“飛天茅臺”,每箱含6瓶,,按當前市場價估算,,總價值逾20萬元。
2024-04-24 11:44:02送貨員偷12箱茅臺倒賣獲利1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