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種植和經營依賴于天氣條件,。在北方的蔬菜主產區(qū),,夏季蔬菜露天種植比例較多,如葉菜類,、西葫蘆,、萵筍類等,,雖然種植成本相對較低,但受持續(xù)下雨,、臺風等天氣影響較大,。冬季蔬菜種植分為暖棚種植和冷棚種植,暖棚種植成本最高,,而冷棚種植如果遇上冰雪天氣,,棚內蔬菜基本失去商品價值。
在今年8月至9月蔬菜價格的飆升中,,氣候因素成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各地在討論蔬菜價格上漲時普遍提到高溫,、臺風和多雨天氣頻發(fā)是主要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表示,,近年來隨著蔬菜產量的大幅增加,,人均蔬菜占有量從1995年的212公斤增長至2023年的588公斤,蔬菜消費總體上呈現(xiàn)出趨于飽和的狀態(tài),。因此,,蔬菜價格的波動更多反映了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今年夏季以來,,蔬菜價格的波動主要體現(xiàn)了這一點,,即價格上漲主要是由于蔬菜減產所致。
過去幾年承包山東壽光土地種植蔬菜的過程中,,張普國對種植成本的高企深有體會,。以他種植尖椒的1.5畝土地為例,每年在農業(yè)物資上的投入(包括農膜,、農藥,、肥料和種苗等)大約需要1.3萬到1.4萬元。加上土地流轉等其他費用,,總投入約2萬元,。收獲季節(jié),當?shù)氐娜斯こ杀敬蠹s是每天200元,。
憑借大棚種植方法,,張普國預計今年冬季尖椒的總產量能夠達到約一萬斤。為了不虧損,,尖椒的售價需要保持在每斤2元以上,。目前,近期尖椒的市場售價還能維持在每斤4元左右,。
胡冰川表示,近年來人工成本不斷上漲,,蔬菜的種植成本和流通成本也在持續(xù)增加,。農戶對蔬菜價格的日常波動和產量非常敏感。
蔬菜流通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基本上能夠保證穩(wěn)定收入,,盡管利潤率可能會受到明顯影響,。國內蔬菜流通最主要的方式是逐級批發(fā),這種方式約占總流通量的60%以上,。農戶先將蔬菜賣給批發(fā)商,,然后經過數(shù)級批發(fā)商轉手,最后由零售商銷售給消費者,。其他流通渠道包括超市,、電商平臺直接在產地采購,,或者農戶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