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欲望永遠不會被滿足,只會更難滿足,。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到:人們往往會將已經得到的好處視作理所當然,,尤其是那些無需過多費力就能得到的好處,例如食物,。正因為我們從不缺少它們,,自然不會去想“要怎樣才能更好地擁有”。一旦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機體就會遺忘,、貶低這一需要,導致我們再想從中得到快感,,就得付出雙倍的力氣,。于是,欲望順應而生:小時候吃一顆蘋果就很快樂,,長大后要一箱水果才能激活快感,。即使吃不完,但就是想占有,,這份動機使我們看不見已擁有的,、而是熱衷于追求想要的。
高欲望引發(fā)的焦慮,、內耗,、壓力和無助,已經成為現(xiàn)代人的通病,。當我們感到“不妙”時,,生活可能早就失控了。這主要是因為本我過度膨脹,。弗洛伊德把自律和享樂的關系比喻為“人騎馬”,,“人”象征著自律,“馬”象征著享樂,。自律和享樂想達成和諧,,人就必須掌控住馬,不讓馬脫韁,。一旦馬野了,,超出人的掌控,就會放縱,、失控,,人想再掌控也毫無辦法了,。弗洛伊德將這匹馬取名為“本我”,,代表欲望和本能,。我們生活中每一次欲望的滿足,都是在給“本我”提供能量,。
錯誤的補償機制也是原因之一,。前些年媒體鋪天蓋地鼓吹:愛自己,就要舍得給自己花錢,。有些人試圖用滿足欲望的方式克服自卑,,結果卻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無底洞,永遠看不到頭,。非但不能“愛自己”,,還會越發(fā)疲憊和內耗。
習慣自我苛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拔也粔蚝谩边@個想法會使人沒有力氣追求幸福、自我實現(xiàn)等高層次的需求,。一個總是苛責自己的人,,自我是虛弱的,沒辦法支持自己去熬過追求高層次需求過程中的種種阻礙,。比如,,從小被父母忽視、打壓的女孩,,長大后可能會嫁給人品卑劣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幸福。
我的表親從美國歸來,,久別重逢之際,我們的話題自然而然轉向了中美生活的不同,。這次歸國,,他顯得有些失落,往日的那份自信不再鮮明,。他在美國長大,,長久以來對中國抱有一種優(yōu)越感
2024-05-20 09:12:13在美華人:總被國內問候過得好不好國慶假期的尾聲,歸途之路被車流占據(jù),,許多人還沉浸在假期氛圍中,,仿佛假期的開始就在昨天。為何假期感覺轉瞬即逝,?這涉及到“時間壓縮”的概念,,它跨學科地解釋了時間感知的主觀性
2024-10-08 13:21:21感覺假期過得飛快或跟時間壓縮現(xiàn)象有關胡歌的演藝旅程就像一部扣人心弦的偶像劇,,情節(jié)豐富,,既有挑戰(zhàn)與低谷,也有機遇和輝煌,。從默默無聞的新人起步,,他一步步成長為萬眾矚目的影視明星,這條路上布滿了汗水與艱辛
2024-06-01 23:05:08胡歌:我把人生過得像偶像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