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老師提出“股市不能帶來賺錢效應”的觀點在周末引發(fā)了廣泛討論,。這一觀點最初來源于11月24日他在公眾號“李迅雷金融與投資”上發(fā)表的文章《對資本市場“共識”的再思考:股市上漲能否促消費?》,。文章長達5000字,,核心討論在于期望通過股市上漲來普遍增加投資大眾的財產性收入是不現實的,股市走強并不能承擔起推動經濟增長和促消費的重任,。
文章并未直接斷言“股市不能帶來賺錢效應”,,而是明確提到“借道股市走牛來促消費的想法是完全不現實的”。面對連續(xù)發(fā)酵的討論,,李迅雷老師在11月27日通過朋友圈進一步解釋:“股票在中國居民家庭(含農村)資產配置的占比平均只有2%左右,,即便是牛市,其所產生的財產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很低,。A股正在經歷去散戶化過程,,每一次牛熊交替都是大部分個人投資者財富負增長的過程,而消費的主體又是中低收入階層,,因此股市波動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不存在顯著相關性?!?/p>
文章探討了股市上漲是否能促進消費的問題,,通過對11月24日及27日的觀點整理,,整體來看,沒有直接斷言“股市不能帶來賺錢效應”,,而是通過分析指出股市波動對于大多數個人投資者的財富或收入影響較小,,且股市的賺錢效應并不普遍。文章強調股市上漲并不能普遍增加投資者的財產性收入,,尤其是對于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因此,核心觀點更傾向于認為股市的賺錢效應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條件與基礎上,,且賺錢效應并不均勻分布,,并不是完全否定股市的賺錢潛力。
文章開篇提到,,A股市場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市值規(guī)模全球第二的大市場,但被詬病較多的是其融資功能發(fā)揮得比較好,,而投資功能(或賺錢效應)發(fā)揮欠佳,。達成的共識是今后要著力發(fā)揮其投資功能,弱化其融資功能,。在股權融資方面,,提出了“嚴把發(fā)行上市準入關,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tài)化格局”的對策,。針對A股市場波動大、估值水平持續(xù)下行的現狀,,共識是“推動中長線資金入市”,,擴大耐心資本占比,以實現股市穩(wěn)中向好的目標,。此外,,還有一個共識認為讓股市上漲能夠促消費。
文章研究了股市波動與消費的相關性,,通過分析滬深300指數與社零環(huán)比增速的數據,,發(fā)現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從而質疑了股市上漲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我國居民家庭資產中權益資產(如股票)的比重相對較低,,因此股市波動對大多數家庭的財富或收入影響較小,進而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有限,。文章還提出,,由于房地產在我國居民家庭資產中占比較高,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對消費的影響可能遠大于股市,因此股市上漲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有限,。
文章分析了一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在股市波動對消費影響上的差異,,指出一線城市由于高凈值人口占比較高,股市波動對消費的影響可能更為明顯,,但這種影響并不普遍,。文章通過數據和研究指出,股市可能加劇了財富不平等,,大部分個人投資者虧損,,而少數高凈值投資者賺錢,這種再分配效應可能不利于促消費,。從分紅派息的角度看,,目前A股市場的投資者還是可以獲得正收益,但為何總是虧錢的投資者比賺錢的多呢,?關鍵在于A股整體估值水平不斷下移和個人投資者頻繁交易上,。股市的收入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分紅收入,,這些年這部分收入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價差收入,這部分則大部分個人投資者會負,。
最終,,文章指出,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促消費應通過增加財政在民生領域的支出和推動財稅體制改革等措施來實現,,而不是依賴股市走強。李迅雷老師的觀點有其充分的討論前置條件,,盡管邏輯縝密,,仍得到了不少反對聲音。多數觀點還是認可股市上漲能夠促進消費增長的觀點,。
11月以來,,A股的接連上漲再次引起全民關注,不斷有“XX年股民炒股賺百萬/千萬”的新聞登上熱搜
2024-11-14 08:35:00A股賺錢效應接下來是什么邏輯即將過去的2024年,,股民們你們賺錢了嗎,?賺錢的,你們是打中了哪個板,?沒賺錢的,,你們又是踩中了哪顆雷?回頭望2024年A股(截至12月26日),,大家快來一吐為快,。股市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024-12-28 13:35:14股民們吃到紅利賺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