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緊推進的“618”電商大促傳出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有中小商家抱怨,參加某大平臺的“618”大促遭遇各種高額收費,導致利潤越來越少。例如,,廣東一家做跨境業(yè)務的商家反映,一筆184元的訂單被扣了26筆平臺服務費,,其中很多收費名目讓人摸不著頭腦,。
“618”本應是商家、消費者和平臺多方共贏的機會,,但一些平臺對中小商家不夠友好,,流量分配不均,,加上莫名其妙的扣費,使得部分商家感到無奈,。有些中小商家認為,,今年的“618”大促,主旨仍是“讓利消費者”,,但某些平臺卻以犧牲中小商家的利益來維系自身交易總額的增長,。
諷刺的是,一些商家在短視頻平臺上表示,,退出某平臺“618”活動后,,訂單量反而上升。這說明某些平臺的“強制促銷”并未真正惠及消費者,,反而讓商家陷入兩難境地,。
實際上,不少平臺的流量機制早已向頭部品牌傾斜,。數據顯示,,僅占商家總數1%的頭部品牌貢獻了某平臺30%-40%的GMV;另一家平臺中,,6%的頭部商家占據了40%的交易額,。由于中小商家在服務團隊和運營能力上難以與大品牌競爭,面對本來可以實現(xiàn)多贏的“618”大促,,他們往往只能旁觀,。
更令人質疑的是,有平臺將商業(yè)化投放金額作為商家分層標準,,這意味著“誰花錢多,,誰就能獲得更多流量”。這種模式直接宣告了許多中小商家的出局,。正如一位商家所說,,“流量推廣費占比已超50%,甚至70%,,我們根本玩不起,。”
在網絡集中促銷格局中,,不少中小商家面臨的困境也反映了平臺商業(yè)模式的問題,。過去十多年,平臺依賴低價和流量紅利快速擴張,,如今增長見頂,,有的平臺便通過提高傭金、強制促銷、壓縮商家利潤等手段維持財報數據,。然而,,這種做法正在動搖電商平臺的生態(tài)根基,。
中小商家是平臺經濟的活力源泉,,他們提供了差異化產品和服務,與平臺一道在早期探索出差異化發(fā)展之路,。但如今,,平臺若繼續(xù)沿用“僅退款”做法或照搬“頭部品牌優(yōu)先”模式,會逐步失去核心競爭力,。當商家因無法盈利而逃離,,消費者最終只能面對同質化、低品質的商品,,平臺的口碑和用戶忠誠度也將隨之下降,。
電商平臺的本質應是充分“撮合交易”,而非一味“收割商家”,。平臺若繼續(xù)以犧牲中小商家為代價追求短期GMV,,終將失去市場的信任。真正的解決方案是降低傭金,、優(yōu)化流量分配,、打擊惡意退貨等,讓商家能靠產品和服務盈利,,而非被迫參與價格戰(zhàn),。當價格戰(zhàn)越演越烈,最終受到損害的將是整個網絡購物生態(tài),。
此前曝光的現(xiàn)場圖片顯示,,多名男性跑者在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門口的牌匾前做出小便的動作
2025-04-27 09:27:02媒體評蘇州馬拉松方便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