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后就是三伏天了 30天“短三伏”來臨,!7月7日是小暑節(jié)氣,,意味著即將出梅入伏,。2025年的三伏天僅30天,,是近十年來“最短三伏”。老人們常說“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曬死?!?,今年7月20日才入伏,算得上“晚伏”,。
出梅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梅雨季節(jié)的結(jié)束,。古人根據(jù)干支紀(jì)年法,形成了“芒種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的算法,。小暑標(biāo)志著江南梅雨季的落幕,在北方則敲響了雨季的鐘聲,?!对铝钇呤蚣狻分袑懙溃骸笆睿瑹嵋?,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 今年小暑在7月7日,,而小暑后的第一個“未日”在7月13日,,因此今年的出梅時間是7月13日,北方則很快迎來“七下八上”的主汛期,。
三伏天的長短主要看中伏的表現(xiàn),。初伏和末伏固定10天,中伏可能“加班”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7月20日,,中伏僅10天,因此三伏總長30天,。具體時間如下:初伏從7月20日至7月29日,;中伏從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從8月9日至8月18日,。但別急著慶幸——三伏天短不代表熱得溫柔,。氣象專家指出,受“雙重拉尼娜”等影響,,三伏天期間副熱帶高壓可能更頑固,,高溫或更集中。
關(guān)于伏天的天氣,,老祖宗留下不少民諺說法,。比如,“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曬死?!?;“公伏兇,母伏爽”,;“閏六月,,熱死牛”,。這些矛盾的農(nóng)諺反映了氣候的復(fù)雜性,。它們提醒我們:農(nóng)諺是經(jīng)驗(yàn),不是定律,,三伏天的熱從來不是簡單的歸因問題,。從氣象學(xué)看,三伏天的熱源于太陽輻射和副熱帶高壓兩大推手,。今年雖三伏短,,但不代表炎熱減退,且末伏(8月9-18日)立秋后逢“秋包伏”,,其熱浪或延續(xù)至8月下旬,。
明日7月7日就是小暑節(jié)氣,,此時氣候悶熱潮濕,,氣溫升高,三伏天也即將到來,。雖然小暑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形容天氣悶熱難耐
2025-07-07 10:19:23小暑要懂得忌嘴少吃西瓜多吃3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