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有三位經濟學家,分別是豪斯曼,、黃和羅德里克,,他們提出:能不能用收入水平作為產品技術水平的代理變量?
雖然很難說清楚產品的技術水平,,但我們比較容易看出來哪個國家更先進,,用人均GDP就可以猜得八九不離十,。我們旅游時在大街上走一走,大體就能判斷出來這個國家或城市的人均GDP水平,。比如,,馬來西亞的人均GDP比泰國略高,而班加羅爾的人均GDP不如成都,。
受到這種思路的啟發(fā),,三人提出:高收入國家傾向于出口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所以如果一種產品的世界出口份額更多是由高收入國家貢獻的,那就有理由認為這種產品的技術含量更高,。必須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對于單個產品而言,或者只做兩種產品之間的比較,,很可能存在偏差。但如果將這種方法用于更多的產品上,,那么即使少數產品之間的比較存在偏差,,從整體來看,,收入水平與產品技術水平的排序也應該是大致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用收入水平觀察產品技術水平就有其合理性,,這也是當前學術界廣泛應用該方法的主要原因,。
我們一共觀察了163個樣本國家,,考察的時間跨度為2000年到2017年,。
第一步是用貿易數據和人均GDP數據計算出產品的技術密集度。我們一共考察了5057種產品,。然后,,我們又將5057種產品按照技術密集度從低到高排序,,分為4組,。也就是說,排名最低的25%的產品組記為第一類產品,,即技術密集度最低的產品,。第二類產品是技術水平中下等的,,第三類產品是技術水平中上等的,,第四類產品是技術密集度最高的,。
中國出口的都是哪一類產品呢,?如果觀察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4類產品的出口占比變化趨勢,,我們會發(fā)現其重要性依次是“三二四一”:第三類產品是當前的出口主力,,占中國出口總額的38%,;其次是第二類和第四類,目前分別占25%和24%,;第一類產品的占比已經很低,僅僅徘徊在10%左右,。我們還能看到,,第三類和第四類產品在中國出口中的占比提升最明顯,每類產品都有8%左右的提升,;第二類產品占比相對穩(wěn)定,,2010年以來略有下降;第一類產品占比顯著下降,,從2000年超過25%的份額下降到10%左右,,且這一過程主要發(fā)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