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不是問題,,“結構性缺人”才是問題。有的媒體發(fā)招聘技術人員的啟事,,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具體該提出什么樣的需求,,會寫稿但不會寫代碼。有的媒體員工平均年齡39歲,,新媒體發(fā)展自然舉步維艱,。在技術層面,媒體更加捉襟見肘,。廣州日報社采編460多人,,技術10多人,全集團技術人員20多人,,只能依靠購買服務,,自己的技術人員大致維持日常運維。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共1600人左右,,現在只有大概60名技術人員,,其中春城晚報的技術團隊目前有12名技術人員,他們在部門中收入是最高的,?!叭朔浅ky招,三本的技術人員我們都想要”,。
點評:商業(yè)平臺可以說是一面厄里斯魔鏡,,能夠照見媒體內心深處的渴望。這種渴望對于眾生來說,,無非是顏值,、金錢和一鳴驚人的藝業(yè),對于媒體來說,,對應的就是人才,、資金和技術,。互聯網企業(yè)對于人才的吸附作用,,甚至已波及到部分媒體的日常運營,。在央媒中,這種情況當然并不存在,,但是到了地方媒體,,夸張一點講仿佛冰火兩重天。
(三)新動能:
上下相應左右相接再出發(fā)
一,、堅持內容建設為根本唱響主旋律
問題:雖然說新興媒體的興起將一直以來由媒體掌控的表達的主導權部分轉移到普通大眾的手中,,這也讓傳統(tǒng)新聞報道自帶的“精英主義”風格有所消退,最為關鍵的則是主流媒體如何來適應這一變化,,用更為適切的姿態(tài)步態(tài)語態(tài)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內容需求和精神需求,。時代是出卷人,人民群眾是評卷人,,主流媒體是答卷人,。
答案:從內容建設來說,有幾個重點不能繞過,。第一,,內容為王,導向為魂,。始終要牢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第二,講究方法手段,,尊重傳播規(guī)律,。對于新聞宣傳的熱忱要轉化為具體的策略和行動,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一切形式只要能為我所用都要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