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與鄉(xiāng)愁: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積淀
光明智庫:談及中秋,,腦中會自然浮現(xiàn)“月”的意象,。古人以此為題留下諸多詩句,,雖事隨時遷,、跨越千年,,今人賞讀仍有共鳴,。對此,,您如何理解?
沈湘平: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有著顯著的重情特質,。在基于生產、生活及審美實踐的情物,、情景交融中,,自然被人文化,諸多風物成為具有特定意涵,、意義的形象和符號,。例如,月亮成為關聯(lián)鄉(xiāng)愁,、團圓,、美好等的典型意象。經由詩詞歌賦,、戲曲等民族文化實踐的反復強化,,這些意象最終積淀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成為標識性的共同民族文化基因,。中華民族重情的文化共同想象,,賦予世界以溫情、魅力,,也成了一種自然真實,、歷史真實之外的文化真實,、意義真實。某種程度上,,把握住了這種真實,,才能找到民族的心靈密碼,進入中華文化的內核深處,;才能傳承祖先的人文衣缽,,像他們那樣思考、審美和生活,;才能自豪地說我們身上流淌著炎黃熱血,,是一個有根有魂的中國人。
劉魁立:中秋節(jié)是我國僅次于傳統(tǒng)新年的宏大,、隆重的全民節(jié)日,,親友歡聚、慶祝團圓,,有利于建構家庭及社會的和諧關系,,于個人而言,也是涵養(yǎng)道德,、激昂心力的好契機,。
我國民間流傳著大量以月亮為主題的神話與傳說。漢代以前就有月亮崇拜以及相關祭祀儀式,。自唐宋開始,,拜月賞月活動日益繁盛,,逐漸成為全民廣泛參與的節(jié)慶,。借助以中秋節(jié)為代表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慶祝豐收,、感恩自然,,把自然神圣化和人格化,同時又使自己融入自然,、適應自然,,把自己理解為自然的一部分。人們想象月亮里有人物,、有建筑,、有動物、有植物,,儼然是一個美好的家園,。在各地,又散布著與月亮相關的諸多好景致: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燕京八景的盧溝曉月,,揚州的二十四橋明月夜……到處都有團聚賞月的佳境,每每呈現(xiàn)人月相親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