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魏波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傳統(tǒng)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出現的復雜的社會問題,“治理”(governance)的理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來,。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夫婦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論,肯定了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多種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意義。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促進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治理”成為化解矛盾的應對策略。不同于以往的統(tǒng)治,、管理等維護社會秩序的理念和方式,,“治理”強調了政府之外的多種社會主體的參與,包括私營部門,、社會組織,、公民都可以成為處理公共事務的主體;弱化了以往政府為單一中心的結構,,代之以多中心的結構,,從而可以發(fā)揮社會各界的能動性;同時以信任,、互惠,、合作為理念和價值,在尋求共識中謀求共同福祉,??梢钥闯觯爸卫怼币孕湃?、互惠,、合作、共享為理念,,以多種社會主體的參與為基礎,,體現出更強的包容性,所以包容性治理(inclusive governance)便成為治理創(chuàng)新的內在邏輯,。包容性治理通過社會資源和決策過程向社會各個主體開放,,打破了傳統(tǒng)管理和統(tǒng)治的單中心模式,以多中心,、多主體的參與重構了社會決策和集體行動的法則,,體現出顯著的“包容性”“共享性”,其目標是在追求效率與公平中實現社會的“善治”,。
中國基層治理創(chuàng)新的基本經驗便體現了“包容性治理”的基本理念,。比如,,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楓橋鎮(zhèn)干部群眾創(chuàng)造了“發(fā)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后來,“楓橋經驗”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促進發(fā)展”的“楓橋新經驗”,。從歷史上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成功的法寶,,其基本精神恰恰與包容性治理是一致的,。其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