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以南、渤海灣畔,,古老的南運河在此與田埂稻谷相遇,為天津小站鎮(zhèn)這一面積不足64平方公里的土地,帶來了悠長的歷史澤養(yǎng)和富饒的農耕文明,。小站地盤雖小,卻早早就聲名遠揚,,19世紀末的“天津小站”是近代歐洲地圖上唯一被標注的“中國小鎮(zhèn)”,,這里更孕育了我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從“斥鹵之濱”到“魚米之鄉(xiāng)”
豐收時節(jié),,清風微拂小站稻飽滿的稻穗,,層疊稻浪仿佛繪就出金黃的畫卷。
開中國近代陸軍草創(chuàng)之先河的“小站練兵”,,不單讓一眾風云人物從小站走進了歷史的中心,,對中國軍隊的近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也自此讓天津小站聲名遠播,。
但對于京津兩地的老一輩人,,甚至更大范圍內的北方人來說,小站還有另一風物珍寶留存于味覺之中,、飄香于唇齒之間——米質優(yōu)良的小站稻,。
天津市津南區(qū)小站鎮(zhèn),與渤海遙遙相望,。因淮軍盛字軍在馬新大道分設驛站,,每20里設一大站,每10里設一小站得名,。宋朝時期,,作為宋遼邊境,這一帶結合軍事防御和邊界屯田,,開始種植稻米,。
作為土生土長的小站人,現(xiàn)已78歲的津南區(qū)檔案局地方志辦公室退休編輯劉景周,,用了大量時間整理,、研究小站稻的歷史。癡迷史籍的他寫道:“海河右岸在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都有墾荒種稻的記載,。但當時這一帶被認為是‘斥鹵之濱’,,地廣人稀,河水經常泛濫,。歷代雖有墾殖,,但旋興旋廢,一直得不到穩(wěn)固的發(fā)展?!?/p>
從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開始,,農田水利專家汪應蛟、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徐光啟以及清代水利專家天津營田局陳儀等相繼在津南圍田種稻,,為小站地區(qū)改良鹽堿地積累了經驗,。而在清朝接續(xù)種植的多年努力下,馬廠至新城的河道終于得以開通,,種稻用水問題得到了解決,,原本荒蕪的小站地區(qū)逐漸呈現(xiàn)出了“魚米之鄉(xiāng)”的富饒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