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7日消息(記者丁飛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一段時間,不只北上廣的樓市炙手可熱,,其他二三線城市的樓市調控政策也是密集出臺,。就在昨晚(26號),北京市又發(fā)布了一道樓市調控新政:明確規(guī)定商辦類項目不得作為居住使用,,新建項目不得出售給個人,,二手項目出售給個人時需滿足名下無房且在北京已連續(xù)五年繳納社會保險或者連續(xù)五年繳納個人所得稅兩個條件。同時,,商業(yè)銀行暫停對個人購買商辦類項目的個人購房貸款,。由此,北京成為首個停止向個人出售商辦類項目的城市,。
那么,,這一明確將矛頭指向“商住房”的政策,將會對市場產生哪些影響,?對此,,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解讀稱,首先,,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認房又認貸”政策內容了,,它全面改變了過去的游戲規(guī)則。第二,,對于市場的影響就是回歸商辦類的真實用途,。在過去多年的樓市發(fā)展中,商辦類本身就是一個畸形的存在,,大部分都成了一個類居住物業(yè),。就這點來看,這個政策對未來的影響主要有兩點:第一,、對于再拿商辦類土地的開發(fā)商來說,,不論是上市還是既有庫存,都會重新進行估值,;第二,、對既有的市場交易,包括開發(fā)商手中的庫存量,,包括市場上過去已經進入二手交易的商辦類物業(yè),,全部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打壓,這種打壓主要體現在量和價上,。業(yè)內估計,,成交量起碼有60%以上的下調幅度,,甚至有可能導致這個市場全面進入休眠狀態(tài)。從價格來看,,保守,、樂觀估計,起碼要跌3成以上,。信貸,、購買資格已經跟過去的游戲規(guī)則完全不一樣,不論是投資需求還是自住需求,,可能全部在政策重壓之下離場,。
與此同時,張大偉認為,,通過這次的新政,,也可以看出樓市調控邏輯的變化。作為首都,,北京“商改住”政策的出臺也會多多少少對其它一線城市產生“風向標”的作用,。過去,大家都認為使抑制過快上漲,,現在來看,,有可能真正執(zhí)行了中央“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從商辦類的政策邏輯來看,,基本上全面抑制了任何炒房的可能性,這也是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控以來的第一次,,因為從來沒有過這么徹底地把所有投資者全部擠出一種房屋類型的政策出現,。這點也會影響其他城市同類型的調控。這個政策雖然是在周末發(fā)布的,,沒有317出臺時那么多媒體和個人的關注,,但其實對業(yè)內的影響是歷史最大的一次。
所以,,對于其它一線城市來說,,效仿的可能性很大。之前,,上海等一些城市也出臺了針對商辦類的條款,,但跟北京相比都要弱很多。后續(xù),,上海,、深圳甚至其他一些二線城市,有可能針對商辦類物業(yè)逐漸向北京政策看齊,。
可以說,,2017年成為近幾年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最為密集的一年。從2016年“9·30”政策揭開調控序幕至今,,全國已有超過35個城市出臺了多達110余次對房地產收緊的調控措施,。而在今年3月再次加碼的此輪調控中,,三四線城市也加入限購大軍,。專家認為,目前政策正朝著精確化管控導向發(fā)展,,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長效機制亟待完善,。
業(yè)內普遍把這一輪密集出臺的樓市調控新政看作2016年“9.30”政策以來的又一次加碼,更是對北京樓市踩下的又一腳急剎車,。正是今年2月中下旬,,北京樓市的再度升溫,恐慌性購房,、搶房現象的再度抬頭,,直接觸發(fā)了此輪“3.17”調控的啟動。
隨著昨天清晨廣東中山市發(fā)布調控限購政策,,3月以來全國啟動或升級限購的城市已達24個,。和往年調控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不同,今年調控已席卷部分三線城市和一些環(huán)一線城市的四線城市,。有媒體統(tǒng)計,,河北崇禮、河北保定淶水縣,、河北涿州,、江西贛州、安徽滁州,、浙江嘉善等一些相對陌生的名字,,更是首次登上房地產限購政策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