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青稞在長征途中的故事不少。文人出身的李一氓,,大約因為記憶深刻,,故在后來的回憶文章中,還專門對青稞在當?shù)厣L和食用的情形作出記述:“稞麥就是大麥的一種,,全名叫‘稞大麥’,,因為生長期快,,3~5月播種,7~9月收獲,,非常適合于青藏高原的地質(zhì)和氣候,。……這種作物很經(jīng)得起煮,,用水煮了幾小時后,,仍然是一個個完整的麥粒。以為熟了可以吞食了,,但還不能消化,,排泄出來的還都是一粒粒的青稞。因為每個人分得的數(shù)量有限,,有的甚至把排泄出來的青稞淘洗過后,,再煮再吃?!奔Z食缺乏的情況,,由此可想而知。
買食物和“借”食物
食品的來源,,也五花八門,。時任紅四團六連連長的楊信香在《攻破臘子口》一文里記述,1935年9月中旬,,紅一方面軍來到距離臘子口15里的地方,。先頭部隊經(jīng)過戰(zhàn)斗,擊潰敵人一個營,,還繳獲了大批面粉,、白糖等。后來在攻擊臘子口前,,炊事員便用白天繳獲的白面,,給大家做了一頓好飯。吃飽后,,戰(zhàn)士們幾番進擊,,打開了臘子口,使這支部隊可以順利北上,,與陜北紅軍會師,。這次的糧食,是從敵人手里獲得的,。
從多數(shù)記載里可以看出,,雖然糧食總體缺乏,可部隊的政策還是嚴格執(zhí)行的,。譬如對從百姓那里獲得,,大都需要購買,。1955年被授予少校的康正德在《心連心》一文中記述,紅四方面軍行進到原西康省一個叫波巴的村寨時,,為尊重少數(shù)民族,,決定不進房子,在村外露營,。當時百姓大約受到敵人宣傳,,都帶著牛羊上了山。為了獲得他們支援,,戰(zhàn)士們便分成若干工作隊去山上尋找,。藏胞們先有人回家,看到他們門上的鎖,、紅布條,、神符都原封未動,夾墻中的東西一件不少,,而戰(zhàn)士們卻露宿村外受凍,,吃著清水煮野菜,十分感動,。他們回山,,告知其他人,老鄉(xiāng)們便趕著牛羊從山上草地回來,。在一位老人的帶領(lǐng)下,,藏胞焚香點燭,硬把戰(zhàn)士從村外請到家里,。有的把在地下埋藏三年多的臘肉也挖出來給戰(zhàn)士吃,。還一下子慰勞了300多只牛羊來。當時紅軍不熟悉藏胞習(xí)慣,,沒有接受,,這使藏胞很不高興。戰(zhàn)士看到藏胞沒有鹽吃,,有錢也買不到,,便將自己帶的鹽送給他們,,可藏胞無論如何也不接受,。后來通過翻譯,戰(zhàn)士們才知道沒有收下藏胞的東西,,是把他們當“外人”,,因此藏胞很生氣。于是,,戰(zhàn)士接受了他們給的糧食和肉,,給藏胞一些鹽,,藏胞收下,之后便親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