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座剛完工的工程,被外媒評為“世界級挑戰(zhàn)”,!
作者:周倩雯鞏彩明
“中國人的字典里就沒有‘不可能’,。”
這兩天,看到發(fā)生在中國的一件事,,再次讓外國網(wǎng)友由衷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7月17日上午,,中國第一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平潭段全部貫通,中國在基建領域又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起于福建省長樂市,,至平潭島全長16.34公里。建成后,,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
大橋上層設計為雙向時速100公里的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為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元洪航道橋主橋。
英國《泰晤士報》早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大家伙”,,還全方位地做了一番功課,。對于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建設難度的描述,《泰晤士報》形容其為“世界級挑戰(zhàn)”,。
英媒注意到,,大橋所處海峽全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0天,是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也被稱為“建橋禁區(qū)”,。加之這里水深浪高、海床面高差起伏大,、巖石硬度巨大,,建橋一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挑戰(zhàn),,中國人總有辦法,。
比如據(jù)國資小新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介紹,,工程師們首創(chuàng)“石頭上種樹”,借助“海底掃描”技術,,再利用我國自主研發(fā)的亞洲最先進打樁船,,將鋼管樁放到預定位置,淺埋入巖,,造出一個臨時“板凳”,。
待風平浪靜之時,下放預制的圓柱形鋼筋籠,,并灌注混凝土,,讓鋼管樁“腳下生根”,使“板凳”擴展為7人足球場大小的深水裸巖鉆孔施工平臺,,為樁基和橋墩施工提供空間,。
“大橋海鷗號”起重船在吊裝一孔簡支鋼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