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橋梁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吳朝明:
1420米的大橋跨徑的容許垂度誤差在71毫米,。還有上下游兩根基準線,,相對高差不能超過1厘米,,就是人指甲的一半,。
即使調整到誤差范圍內,,隔一小時后還需要繼續(xù)觀測數據,,一天一共需要觀測6組,。連續(xù)觀測3天,,18組數據都沒有波動,,才能開始架設第二根索股,。為了調好左右兩條主纜的基準索,吳朝明和同事們足足花了14天,。
每天,,與捉摸不定的風打交道,,是吳朝明和同事們的日常。如何保障施工團隊的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貓道”是懸索橋施工時,,架設在主纜之下,、平行于主纜的線形臨時施工便道。當初建設“貓道”時,,為了增強它的抗風能力,,吳朝明他們絞盡腦汁想了不少招,最終決定加大“貓道”承重繩和提高橫向通道剛度,,上下游兩邊的“貓道”通過這個通道連接為整體,,形成一個空間網狀結構,“貓道”整體也就變得更加穩(wěn)定了,。然而,,施工的前提是得了解這里風場的情況。于是,,“捕風”就成了吳朝明團隊當時的首要攻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