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聆聽大家”系列訪談
著名思想史家張豈之:“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中華文化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凝聚成這樣一些理念,,這些理念隨著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其內容不斷地豐富,也不斷地增加,顯示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不斷的精神”
問: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此前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道,,“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張豈之: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更持久的力量,什么叫更持久的力量,?因為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今天在中華兒女的血脈里面,,都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五千多年,代代相傳,,積累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能不能稱之為更持久的力量呢?我想可以的,,很準確的,。
為什么講更深沉?更深沉也就是指內容更深刻,。從哪些方面看中華文明更深刻呢,?世代相傳,中華優(yōu)秀文化凝結成為一些基本的,、核心的理念,。它不是散的,而是經過一代代相傳后理論化了,,成為一個個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且不斷增加著新的內容,。
有哪些理念呢?例如有這樣一些理念:天人和諧,,我們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都追求天人和諧。還有道法自然,,老子講的,,什么叫道法自然呢?世界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大道也是自然而然的,,客觀規(guī)律嘛,是自然而然的,,這個也很容易理解,。居安思危,在安穩(wěn)的日子里面也要看到有哪些不足,,也有危險的因素,,把危險的因素去掉,這樣才能夠長治久安,。誠實守信,,是很明確的,不需要多講了,。厚德載物,,道德就是有很重的分量,它能擔當一切,。
還有以民為本,,這個理念中國歷代相傳,政治歸根到底是以人民為本,。古代就是這樣,,三千多年以前,西周的時候,,周公就講政治以什么為本呢,?以民為本。后來《尚書》里講民為邦本,。這個是好的傳承,非常好,。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有一句話把這些都概括進去了,,而且有今天的內容:我們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就是為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很好吧,,也很生動,。共產黨人的目標,,為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是以民為本在新時代里的提升和發(fā)展,。
還有仁政愛民,。什么是有仁德的人呢?標準就是要愛別人,,同情人,。這也很深刻。還有尊師重道,。還有在文化觀上,,和而不同。古人早就講過了,,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多樣性,。但是多樣性里面又能夠組合在一起,,各個方面都能夠相互包容??追蜃影阉爬ǔ蔀檫@樣一個詞組和而不同,。不是單調的一個東西,有多方面的聲音才有一個樂曲,,光有一個聲音它不能成為一個樂曲,,這就是和而不同,很深刻,。日新月異,,不斷地創(chuàng)新。還有偉大的理想,,天下大同,。在《禮記·禮運》里面對大同社會有具體的論述。
中華文化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凝聚成這樣一些理念,,這些理念隨著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其內容不斷地豐富,也不斷地增加,,這顯示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不斷的精神,。
再一點,文化的自信為什么是更基本,?怎么去理解,?我們其他不談,單談文化定義,。什么是文化,?我們過去總從西方的書里面找定義,,如英國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里面找定義,然后翻譯出來,,很長,,也不大好理解。一直到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才給文化下了一個定義,,這個定義很容易記住,也很深刻,。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為什么要用血脈,?什么是民族的血脈,?血脈是生命的象征;血脈還有一個含義,,人人皆知的“傳承”的含義,,世代傳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的血脈,,它的生命體現在這兒,就叫做文化,。還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強調了什么?強調了精神和價值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