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對2030年中國的各項健康指數做出合理預期。
綱要指出,,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通俗而言,,出生于2030年的國民,,平均可以活到79歲。所以這個數字跟我們沒關系了嗎,?當然不是,。
人均預期壽命是國際通用的評價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標之一。這一數字必須根據當前人口環(huán)境和各項制度計算得來,,因此該指標更多是體現當下,,反映當前社會經濟水平和醫(yī)療衛(wèi)生情況。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4.9歲,。分省來看,人均預期壽命有所差異:北京,、上海兩市均已超過80歲,,預期超過70歲的有26省(市,、區(qū)),,青海、云南,、西藏三地預期壽命處于68至70歲區(qū)間,。
注:平均人均預期壽命根據人口普查數據計算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雖然上海,、北京污染嚴重霧霾高發(fā),青海,、云南,、西藏空氣環(huán)境質量優(yōu)秀——PM2.5值小于京滬,水質狀況優(yōu)于京滬,,但前者的人均預期壽命比后者長逾10歲,。出現這一差距的原因何在?我國能否實現2030年的健康指標,?
經濟收入:起決定性作用
據人口學家薩繆爾·普勒斯頓研究,,經濟收入和人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強相關關系,。通過對全世界各個國家進行經驗研究,普勒斯頓發(fā)現,,一般來說,,出生在富裕國家的個體要比生活在貧窮國家活得更長久。這一發(fā)現被稱為經典的“普勒斯頓曲線”(Preston Curve),。
來源:維基百科
換言之,,平均預期壽命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一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越發(fā)達(以人均GDP衡量)的國家,,其人均預期壽命就越長。那么兩者之間聯系到底有多緊密,?
數據顯示,,人均GDP差異對國家間預期壽命差異高低的影響率超過70%。塞拉利昂的人均預期壽命最短,,只有48歲,,香港和瑞士的人均預期壽命則最長,達到83歲,。
由世界銀行官方微博提供的117個國家從1980-2011年的歷年數據顯示,,人均GDP和預期壽命之間甚至還存在著更廣泛的聯系▼
這份涵蓋范圍更廣的圖表還顯示,,人均GDP對國家間預期壽命差異的影響率為74%。可以說,,人均GDP對人均預期壽命有著決定性影響,。
這一規(guī)律具體到國內各省之間依然奏效:在不考慮遺傳、教育,、醫(yī)療,、環(huán)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各省的經濟收入與其人均預期壽命值之間關系密切,。
取2010年各省人均預期壽命和當年各省人均GDP數據制成圖表,,可發(fā)現兩條折線趨勢大致吻合,經濟收入偏低的地區(qū)人均壽命同樣偏短
受經濟發(fā)展水平影響,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中,,排在前15個?。ㄊ小^(qū))中有13個屬于東(南)部沿海地區(qū),,排在后面全部為內陸省份,。東西部人口的經濟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兩地之間的人均壽命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