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0月3日電 題:從長江第一橋到中國“新名片”——中國橋梁的“成長”故事
新華社記者熊金超、皮曙初,、李勁峰
再過12天,武漢長江大橋?qū)⒂瓉硗ㄜ嚕叮爸苣?。矗立在滾滾江水中的萬里長江第一橋,,開啟中國現(xiàn)代橋梁建設(shè)的華章。
60年前,,建設(shè)萬里長江第一橋,,需舉全國之力,;60年后,一座座大橋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峽谷,,不斷刷新世界之最,成為中國亮麗的“新名片”,。
扎實奮斗:填滿兩毫米縫隙背后的責任追求
9月17日,,河北懷來縣。作為2022年冬奧會的交通干線,,京張高鐵土木特大橋完成上萬噸橋體的高空轉(zhuǎn)體,,精準對接,引發(fā)聲聲贊嘆,。
橋墩上印制的二維碼,,包含橋墩各類施工信息。京張高鐵五標項目部總工程師高光品說,,掃一下二維碼,,誰打的混凝土、誰打的鋼筋,,一目了然,,“要對大橋質(zhì)量終身負責”。
61年前的初秋,,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shè)工地上,,工人們正忙著鏟下已裝好的鉚釘。
擔任武漢長江大橋施工組織設(shè)計小組組長的趙煜澄老人回憶,,1955年,,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武漢長江大橋動工建設(shè),。大橋鋼梁拼裝兩個月后,,發(fā)現(xiàn)固定橋梁桿件的上萬顆鉚釘,與孔眼間有2毫米縫隙,,出現(xiàn)松動,,“拼裝馬上停工,直到新鉚釘填滿縫隙,,先期鉚釘全部棄用”,。
一個個二維碼,,一顆顆長鉚釘,,雖然相隔60多年,但凸顯同樣的扎實,、嚴謹?shù)呢熑巫非蟆?/p>
相對于摩天大樓,、大型機場等建筑主要承受自身重量荷載,,架在峽谷、江河,、大海上的大型橋梁,,不僅要承受自身重量,還得經(jīng)受起大量汽車甚至高速列車通過帶來的巨大沖擊,。
中鐵大橋勘測設(shè)計院院長張敏說,,橋墩要防洪水、抗地震,、防船撞,,橋身還需面對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彎,、扭,、拉等形式受力,“夸張點說,,就像揉面,、拉面過程中的面條,一不小心就斷裂”,。
新華社石家莊5月4日電(記者白明山)隨著一陣“嗡嗡”聲,,只見一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綠油油的麥田飛向遠處。劉沖操縱著無人機遙控進行噴藥作業(yè),,為小麥豐收打基礎(chǔ)
起步較晚的中東電商市場被視為快速成長的“潛力股”,。《阿拉伯商業(yè)周刊》報道稱,,2018年,,中東地區(qū)在線購物交易量增長了44%,預計到2022年其產(chǎn)值可達48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