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敢講真話,、真實反映問題,是大家眼中干部最值得肯定的品質(zhì)之一,,也是擔當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但半月談記者近期在基層采訪發(fā)現(xiàn),,部分基層領(lǐng)導干部對此仍然認識不到位,,把下屬反映問題當成“捅婁子”“使絆子”,使用各種或明或暗的手段加以懲治,。
一些時候,,領(lǐng)導迫于壓力把問題解決了,,順便也把直言干部“解決”了。如此風氣形成“潛規(guī)則”,,干部“充啞”,,領(lǐng)導難免“真聾”,最后恐怕是各項工作“啞火”,,豈能等閑視之,?
反映問題找倒霉,整改之時也挨整
王聰(化名)是一名機關(guān)干部,,每天工作量不算太大,,可他坐在辦公桌旁始終覺得渾身不自在。為什么,?因為他是被迫從第一書記崗位上提前“撤”回來的,。要說原因,不過是反映了一個在扶貧中遇到的真問題,。
2017年,,王聰主動申請到某貧困縣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為了幫村民們脫貧,他籌劃了一個養(yǎng)豬項目,,向縣扶貧辦申請了20萬元資金,,并順利通過審批。扶貧任務重,、時間緊,,項目實施等不及資金調(diào)度,王聰決定先借錢把項目搞起來,,想著扶貧資金到位后就還,。
可一年多過去了,,老母豬產(chǎn)的小豬仔都出欄了,,資金還只撥下來一半。眼看著還錢要犯難,,他一趟趟跑縣財政局,、扶貧辦,一次次找縣領(lǐng)導,,擺困難講道理,,只換來倆字:“等著!”
忍無可忍之下,,王聰向媒體反映“扶貧資金撥付不如母豬產(chǎn)仔快”,。這一下,上級領(lǐng)導重視起來,,縣里馬上開會部署整改,,拖欠的扶貧資金很快撥付。
不過,,撥下來的不止有扶貧款,,還有縣領(lǐng)導的各種責難。王聰被要求做書面檢查,,讓他感到很委屈:“我說的都是客觀事實,,為的是盡快解決問題、維護群眾利益,,一沒誣告、二沒陷害,,憑什么要我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