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迎著東升的紅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
新華社哈爾濱7月3日電?題:迎著東升的紅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王春雨、楊思琪,、王雨蕭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
傳唱半個多世紀的《烏蘇里船歌》,,形象描繪了赫哲族的勞動生活場景。
這是6月12日拍攝的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景象(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張濤 攝)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從全族僅存300余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從原始漁獵到安居樂業(yè),,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響著新時代的“烏蘇里船歌”,。
這是6月16日拍攝的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張濤 攝)
經(jīng)歷滄桑巨變,,踏上全面小康路
滔滔黑龍江水,見證著赫哲族的千年滄桑巨變,。
新中國成立前,,赫哲族僅存300余人。
苦難的日子,,讓82歲的赫哲族老人何桂香記憶猶新:“以前在山上住地窨子,,靠打獵捕魚為生。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夏天被蚊蟲咬得渾身包,,秋天凍得手生疼?!?/p>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赫哲族人口逐步恢復,。
1952年,,第一個赫哲族民族村八岔村(互助組)成立。1956年,,第一個赫哲族民族鄉(xiāng)八岔赫哲族鄉(xiāng)成立,。
如今,赫哲族聚居地已經(jīng)形成“三鄉(xiāng)五村”格局——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漁業(yè)村,、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xiāng)八岔村,、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xiāng)四排村,、佳木斯市郊區(qū)敖其鎮(zhèn)赫哲村,、撫遠市烏蘇鎮(zhèn)抓吉赫哲族村,總人口超過5000人,。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漁業(yè)村,,村民李志國駕駛拖拉機運輸漁船(6月12日攝)。新華社發(fā)(張濤 攝)
新華社哈爾濱6月13日電(記者王春雨 楊喆)“在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有勤勞勇敢的赫哲人。而我站在高高的街津山上,,向著東方,,迎著太陽,高唱伊瑪堪
新華社濟南7月3日電(記者蕭海川)由山東省委紀委監(jiān)委機關,、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等部門單位組成的工作專班,3日通報了對茍晶反映被冒名頂替上學等問題的調(diào)查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