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源自電影《非誠勿擾2》;你買或者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我(推銷短信)就在這里,,不增不減——源自銀行理財產品銷售。
“生日當天,,我一口氣接到了近十家銀行的短信,,有的銀行拿生日祝福做幌子、有得銀行則更加直接,,不過其實都是推銷理財產品”,,家住北京市西城區(qū)的李菁(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還有一家銀行打電話過來,,先是祝我生日快樂,,然后就向我推介理財產品,這一天我簡直不堪其擾,,心情都有些不美麗了,。”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發(fā)現(xiàn),,一家銀行手機銀行APP的客服電話已經(jīng)被逾6300人標記為“騷擾電話”,據(jù)了解,,該客服電話主要功能就包括客戶意見調查和理財產品推介等,。
銀行短信
推銷內容包羅萬象
“銀行對我們錢包的關心毫無疑問是360度無死角的,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有投資者調侃銀行向其發(fā)送的“包羅萬象”的營銷短信。
《證券日報》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銀行對于客戶,、潛在客戶,、甚至是前客戶的理財營銷確實涵蓋了多個方面。
就理財產品而言,,銀行的推介不僅僅包含了銀行自身發(fā)行的理財產品,,還包括銀行代銷的基金、保險,,此外,,銀行對于貴金屬、紀念幣等產品的推銷也是不遺余力,,努力多維度提供產品信息,,希望對客戶達到“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推介效果。
這些推送內容還是比較“正?!钡?,有一些推送則比較“不討喜”?!拔覀冃^(qū)有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社區(qū)支行,,平時給我推送理財產品就算了,就連網(wǎng)點員工的工作調動也發(fā)送給我,,而且還在我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給我配備了所謂的專屬理財經(jīng)理,我去網(wǎng)點辦理業(yè)務時,,也堅持問誰是我的專屬理財經(jīng)理,,讓我很不舒服,感覺成為了銀行內部考核或利益分配的工具”,,儲戶張女士表示,,“此外,我最受不了的是這些短信無法拒絕,,短信上通常都標注了退訂回復****,,我嘗試了幾次結果發(fā)現(xiàn)都沒有退訂成功,短信還是不請自來,,甚至于一些我已經(jīng)將銀行卡銷戶的銀行依舊會給我發(fā)短信向我推銷,。”
“我比較不理解的是,,銀行有時候會就同一個事項反反復復的給我發(fā)送內容相類或相似的短信”,,儲戶劉先生表示,“一家股份制銀行從數(shù)個月之前就開始向我推薦一項網(wǎng)絡貸款產品,,我一直沒有理會,,但是銀行堅持每隔一段時間就再次向我推送?!?/p>
細心的劉先生還注意到,,“銀行有時候還故意在短信中使用一些話術,,例如恭喜我獲得****資格(參加理財講座、積分換購,、獲批數(shù)十萬元貸款等等),,這樣的話術把銀行的銷售描述成一種稀缺資源的爭奪,?!?/p>
“我一般不理睬銀行客服推銷理財產品的電話,一方面,,他推薦的產品和時機不一定與自己的情況吻合,,另一方面,還要擔心電話或短信詐騙,,我就認準在APP上操作就可以,,反正客服介紹的產品在相應銀行的APP上肯定都買得到”,投資者王穎(化名)表示,。
客戶吐槽
有用信息需付費獲取
雖然銀行的短息推介服務貌似十分貼心和全面,,但是對于很多用戶來說,其真正需要的信息提醒服務依舊是要支付對價——也就是付費才能獲得的,。
“我最需要的銀行通知主要是借記卡的賬戶余額變動通知以及信用卡的支付通知,,因為這兩項通知直接與賬戶基本信息相關聯(lián),甚至于與賬戶的安全性高度相關”,,上述儲戶張女士表示,。
張女士所關心的借記卡的賬戶余額變動通知在2012年之前,對于多數(shù)銀行來說,,都是免費的服務,,如今則不盡然。國有大行大多對于借記卡小額交易短信提醒服務通常是每個月收取一定的費用,,不同銀行收費金額或許略有差異,;而信用卡的大額交易短信提醒負責則是設定了一定的交易金額門檻,目前多數(shù)銀行選擇了“500元起”,。
當然,,隨著電子銀行的興起,多數(shù)銀行可以通過微信銀行或手機銀行APP提供免費的通知服務,,儲戶可以取消短信通知服務,,選擇電子銀行渠道的通知。
“微信銀行提供通知服務當然好,,但是很容易湮沒在大量的微信信息中,,我的微信好友幾乎已經(jīng)加滿,各種工作和生活群也很多,,有時候一個小時會有數(shù)百條乃至更多的未讀信息,,因此很擔心銀行卡被盜刷時不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因此我現(xiàn)在依舊沒有取消短信通知服務”,張女士表示,,“而且,,關注多家銀行微信公眾號也給我增加了負擔,銀行公眾號平時推送的內容大多是廣告以及所謂的心靈雞湯,,對我而言沒有價值,,但是如果想要享受通知服務的免費午餐,就不能取消關注,?!?/p> (責編:孫陽、喬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