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時光流轉,,行業(yè)在變遷,,不變的是中國人在平凡崗位上的不懈奮斗,。腳踏實地走向夢想的勞動者,,是新中國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守護者,。
每一個中國人,,每一點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中國,。來自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跨過90萬億元大關,。70年來,,中國從封閉落后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奇跡。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0年,,一名交警在北京市東長安街執(zhí)勤(新華社記者黃景達攝),;下圖為2019年6月26日,北京市交管局中心區(qū)支隊二中隊交警仁俊漢在東長安街指揮路面交通(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過去,,交通警察在交通崗亭執(zhí)勤,控制信號燈要靠手扳,。只要有車走,,交警的手就不能停。如今,交通管理手段不斷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發(fā)展,交警可以通過大數據判斷車流量,,用手中的遙控器控制信號燈,。同時,隨著我國機動車數量與日俱增,,他們的工作強度比以往更大,。無論刮風、下雨,、烈日,、嚴寒,從清晨到黃昏,,甚至在深夜,,都能看到交警執(zhí)勤的身影。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0年,,北京公交車售票員舒志英在車上售票(新華社記者黃景達攝);下圖為2019年6月27日,,乘客在杭州乘坐公交車時使用移動支付完成購票(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在中國許多城市,昔日的公交車售票員已無需上崗,,通常由司機在自助購票機旁輔助值守,。乘客購票的支付方式從紙票、月票,、IC卡,,發(fā)展到如今可以實現掃碼乘車。公共交通的發(fā)展為人們出行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便利,。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2年,,在山西永濟,農民在收摘中藥紅花(新華社記者董榮貴攝),;下圖為2019年4月10日,,山西平定縣冠山鎮(zhèn)后溝村村民在采摘連翹葉(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度與日俱增,,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yè)發(fā)展迅速。在山西平定,,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fā)展連翹種植產業(yè),,成立農業(yè)合作社吸納附近村民務工。特色種植不僅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更為他們脫貧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上世紀60年代,,動畫片藝術家萬籟鳴在構思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下集)中的人物形象(新華社記者林慧攝);下圖為2019年6月20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3D動畫電影《孫悟空之火焰山》導演速達審看片中孫悟空的造型圖(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上世紀60年代,,著名動畫藝術家萬籟鳴和他的團隊為了創(chuàng)作動畫片《大鬧天宮》,,用鉛筆畫了10萬多幅畫面。如今,,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速達和她的團隊在創(chuàng)作電影《孫悟空之火焰山》(預計2021年上映)時使用了三維動畫等高科技技術,。
國產動畫片正在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為首部總票房破40億元的國產動畫電影,。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0年,負責內蒙古包鋼一號大平爐開爐生產的煉鋼工人們在觀察爐溫上升情況(崔曉華攝),;下圖為2019年6月4日,,內蒙古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轉爐總工長劉銘在轉爐煉鋼現場用對講機指揮操作(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包鋼是內蒙古工業(yè)的標志,,它的建成投產結束了內蒙古“手無寸鐵”的歷史,。如今這座草原城市里的鋼鐵集團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隨著去產能,、調結構的推進,,包鋼集團的生產技術和裝備不斷升級,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實現了產品種類,、質量和數量的提升。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7年,,在江西于都梓山上焦水庫,,放映員在放映電影(王名益攝);下圖為2019年7月2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zhèn)湖洲村,,鄉(xiāng)村電影放映員謝萍果(右一)在為村民們放電影。他從事這項工作已有41年(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幾十年前,,看電影是件隆重的事。電影院只在大城市有,,農村地區(qū)放電影,,全靠放映員人挑肩扛,翻山越嶺,露天放映,。那時電影放映還是膠片機時代,,農村沒電,放映員要帶發(fā)電機,、放映機,,再加上其它放映設備,整套一百多斤,,全部都需要自己扛,。如今,放露天電影跟過去大不相同了,,數字化技術替代了膠片,,一臺放映機加上一塊幕布,就能把另一個世界展現在村民面前,。在一些大城市,,露天放映還與汽車電影院等形式相結合,成為時尚而懷舊的休閑方式,。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修復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fā)掘出來的唐代泥塑、馬俑(新華社記者武純展攝),;下圖為2019年7月3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梁江兵(左)、高愚民(中),、關懿在使用儀器設備修復文物(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
從簡陋的工作條件,、單一的修復工具,、全靠手工的工作方式,到如今良好的辦公環(huán)境,,現代化文物修復儀器設備與傳統(tǒng)工藝相結合的修復方法,,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文物修復軟硬件條件明顯改善,,為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提供了良好保障,。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2年,黑龍江紅色草原牧場星火牛場第二生產隊飼養(yǎng)員王德成拿著奶瓶喂剛生下4天的犢牛(新華社記者胡偉攝),;下圖為2019年7月10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紅星有機森林牧場的牛舍內,工作人員張德玉在檢查奶牛身體情況(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過去奶牛都是單頭飼養(yǎng),,吃的是玉米秸稈,產奶量也比較低。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一批大型乳企,,國內大中型牧場崛起。現代化養(yǎng)殖不僅使產奶量增加,,奶的品質也越來越好,。
2018年,全國牛奶產量達3075萬噸,。奶業(yè)轉型升級加快,,規(guī)模化養(yǎng)殖比例達62.1%,。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上世紀60年代,,天津市和平區(qū)興安路的一家幼兒園內,孩子們在保育員的看護下做游戲(新華社記者田明攝),;下圖為2019年7月8日,,濟南智慧苑幼兒園老師曹斐然(后)通過多媒體網絡信息化教學平臺給學生上課(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父母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孩子獲得關愛,、學習生活知識的歡樂天地。上世紀50年代,,托兒所,、幼兒園負責看管孩子的保育員被稱為“阿姨”,絕大多數托兒所,、幼兒園都很簡陋,。如今,許多幼兒園配有專業(yè)的幼兒教師,,教室寬敞明亮,、設施齊全,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及,。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為1965年大慶石油工人第一次取出長巖芯時的情景(資料照片),;下圖為2019年6月26日,大慶油田1202鉆井隊黨支部書記姜洪偉介紹正在使用的先進鉆機(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上世紀60年代,,大慶不僅帶來了石油,更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大慶精神”,。那時的石油工人更換套管,,在鉆臺上至少要4個人同時施工,場地上還要有3個人?,F在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的鉆機,,1202鉆井隊工人基本不需要到鉆臺和場地上作業(yè),操作人員在司鉆房就能操作,,高效快捷,。
新華社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