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5年的時空對比是此次圖片展最引人矚目的地方,。
歷史遺跡呈現巨大反差
展覽從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北京通州開始敘述,一張是1981年劉世昭拍攝的通州燃燈塔,,作為通州的地標性建筑,,它孤零零地立在畫面之中。與它對比的則是2016年劉世昭拍攝的通州新貌,,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一座座吊塔繁忙勞作,在北京行政副中心火熱的建設工地映襯下,,燃燈塔已經不那么顯眼了,。
距滄州不遠的泊鎮(zhèn)是中國著名的鑄造之鄉(xiāng),。鑄造于后周廣順三年(953年)的滄州地標鐵獅子——“鎮(zhèn)海犼”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件鑄鐵藝術品。1981年7月29日,,劉世昭與沈興大騎行來到滄州,,留下了與滄州鐵獅子的合影。2016年,,劉世昭再次來到滄州,,鐵獅子仍然昂首矗立在這里,不同的是它的四周被鐵架牢牢支撐,,得到了更好的加固和保護,。
山東聊城的山陜會館坐落在大運河岸邊,1981年拍攝的山陜會館前,,大運河已經干涸,,幾只綿羊在河床上優(yōu)哉游哉地啃食著草皮,使人感覺異常蒼涼,。2016年,,劉世昭用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景別再度拍攝山陜會館,最大的變化就是運河里已經碧波蕩漾,,還有一艘游船躺在岸邊,,而河岸上原來的土坡也被整齊的青磚臺階所替代了。
文化遺存見證滄桑變遷
35年的時光,,讓人們對大運河沿岸的歷史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和重視,,這在圖片展中的許多對比照片中都有所體現。山東微山島上長眠著商周之際的賢人微子,,在1981年的照片中,,微子墓的四塊石碑裸露在田埂之中,,畫面一片蕭索,;而2016年的照片中,這些石碑已經被移進了新修建的大殿之中,,并被玻璃罩住妥善保護,。
江蘇揚州文峰寺門前的運河岸邊,是唐代僧人鑒真東渡日本的登船處,,在1982年的照片中,,一座刻有“古運河”的石碑孤單地矗立在岸邊,無人問津,;在2016年的照片中,,石碑上加蓋了涼亭,游客坐在亭內一邊歇腳一邊飽覽大運河的美景,。